臺釣子線長短和吃口的關系
懸垂釣法是把鉛墜從塘底移到了水中,這就大大地增加了鉛墜的可移動性,是釣魚活動中的一次革命。即使這樣,鉤動標也不一定動,從標到墜再到鉤它不是一次運動而是兩次運動,魚吃鉤必須帶動鉛動才能看到標動。這就涉及到我們常忽視的子線問題,別看不起這短短的一段子線,其玄機大的很呢,搞不清子線是怎樣傳導與訊的,我們在釣魚中的許多問題也搞不清。經常在論壇上打嘴仗,最后還沒有贏家,自己被搞糊涂了別人更糊涂。
要了解子線請大家先看看我做的實驗:當我們把一線組(大線0。4,子線0。2,子線長14cm,OC0。5號鉤,鬼手1號孔雀翎軟尾標,老鬼大師3加鬼5調出的拉餌)在一魚池內做實驗,魚池水深近一米,清澈見底,調標為四目,采用拉餌實驗。
1,當標露出5目時,見雙子線彎曲,用一鐵絲撥動鉤餌,鉤餌在池底活動的幅度很大,但標尾卻只有輕微的晃動,根本沒有下頓及下挫的一絲反應。
2,當上鉤離底時,用一鐵絲撥動鉤餌,鉤餌在池底活動的幅度也很大,可標尾還只有輕微的晃動,有時有點上浮,但不明顯。
3,當雙鉤離底時,用一鐵絲撥動鉤餌,和(2)所出現的情況一樣。
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A:即不管你怎樣動鉤餌,標都沒有下頓及下挫的反應,即使你用鐵絲快速撥動鉤餌也沒有反應。B:即使墜在空中,但要起動它也不是那么容易。
鉤餌亂擺標都不動,那魚吃鉤標為什么就有下頓或下挫呢?再看我接下來的實驗。
實驗的方法還和上面的一樣只是鐵絲換成了空心塑料管,當我們把管口對準鉤餌時,輕輕一吸,鉤餌入管1cm甚至0。5cm標都有一個下頓動作,只不過當雙子線彎曲時下頓動作小一點;當我們吸的更輕一點,鉤餌入管不到0。5cm,我們也能看到標尾周圍的水隨標也能輕輕地向下一凹(可能是水與標尾之間的張力作用的結果,在眼前看的特別清楚,這也可能是高手意念觀標的基礎)。那我們用一鐵絲撥動鉤餌時,鉤餌亂擺標都沒有下頓,我們用空心塑料管吸鉤餌時標為什么就有下頓呢?
我們都知道標提墜,墜壓標,這中間的大線絕對不會松弛,墜動標即動是成立的。而墜和鉤之間這個關系就不成立,要起動墜使墜位移我們必須對墜施加一定的力,在實驗中我用鐵絲對鉤餌一個作用力,這個力隨著餌的擺動被分成兩個力,一個切線力,一個向心力,向心力對墜有作用,切線力卻沒有作用,而向心力很小不足以引起鉛墜的位移。當我們把子線的下端搞一個臨時支撐點再作用鉤餌一個力,這個力就不會被分散,它會直接拉動鉛墜,這樣鉛墜就會移動,我們就能看到標動了。在實驗中我用空心塑料管吸鉤餌時空心塑料管的下緣即為臨時支撐點,當魚吃餌時那魚的口周即是臨時支撐點。到此為止我在實驗中出現的結果就能解釋通了,那我們在實釣中出現的現象也就好解釋了。
1,子線越長,力傳導損失的越多,標的反應越小,當然頓。
2,子線越粗硬,就會越直,力傳導損失的越少,標的反應越大,這就是我們釣生口用稍及硬的子線的原因。
3,子線粗細長短的選擇和選鉤一樣,根據魚的大小粗選,再根據魚的吃口細選。
4,子線粗細長短和魚餌及魚口不能相矛盾。
5,長子線可以在釣慢魚時或釣大鯽時使用,目的是要鉛墜到底后的鉤餌那一擺引魚就餌。釣底層接口時我們也常用長子線。
6,我們還可以明白一個問題,那就是口動標我們是能看的到的,只要魚沒吐掉,我們也能把它釣上來,
7,標的下頓全部是鉤餌入口,魚的攪動,標的反應是標的上下起伏或左右晃動?崭褪囚~吐鉤了。
8,子線彎曲時,魚用同樣的力吸餌會更深些,吐的更慢些,當然空竿會少些。
關于腦(子)線的長度
目前有文獻記載的腦線長度,49.5厘米以下各種長度的都有,真是五花八門,各有千秋。從養魚缸實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2厘米腦線的朝天鉤,在魚吞餌時,由于主線碰在魚鼻子上,或鉛墜的阻力,費了很大勁吞到餌的魚,又警覺地棄餌而逃。這種朝天鉤反應極為靈敏,只要魚兒觸動餌鉤,甚至魚尚未觸到餌,僅魚鼻子撞擊,主線就會抖動,往往使人誤以為有魚兒上鉤,此時提竿十有八九是空鉤,偶爾因鉤掛魚體也有上魚的。這種高靈敏度的漂砣搭配,沒有實用價值。
因為沒有腦線的朝天鉤,最大的缺點是鯽魚吞鉤困難。為克服此弊,將腦線加長到了3厘米,也常見到鉤墜于一體的朝天鉤,魚吞餌后要游走,也因鉤墜的阻力,吐餌而去。將腦線加長到5厘米并用空心墜能沿主線自由移動,吞鉤棄餌的現象就不見了,送漂反應靈敏。由此可見,活墜比鉤墜一體的朝天鉤好得多,腦線最短不要少于5厘米。
經過多次玻璃缸垂釣實驗和多年來的水庫、河流、湖泊、池塘中的垂釣實踐證明,確定腦線的長度,必須因地制宜,適合垂釣水域、地形的實際情況。在流速較快的江河中垂釣,魚有搶餌的特點,腦線宜長不宜短。在靜水或深水中施釣,魚有安全感,有品嘗餌的特點,腦線宜短不宜長。在清澈見底的淺灘垂釣,魚也常搶食,腦線要適當長點。而在混濁的水域垂釣,魚亦有品食習性,腦線宜短。初春和深秋宜短,而夏、秋二季垂釣,腦線則宜長。在有雜草或其他障礙物的水域垂釣,腦線宜短,而在無任何障礙物的水域垂釣,腦線宜長。究竟腦線多長為度,多短為宜?這既有客觀標準,也要看每個人的習慣。如江南人,特別喜愛無腦線或腦線極短的朝天鉤。從實踐中發現,短于5厘米的腦線,上魚的可能性僅有30%。而長于5厘米、短于10厘米的腦線,上魚率在40~45%之間。49.5厘米的長腦線,其上魚率約為85%。相對而言,在無任何障礙物的水域進行垂釣,還是長腦線、雙鉤為好,只要沉漂或領漂現象出現,提竿十拿九穩能上魚,同時還能解除短腦線、反應特別靈敏所造成的精神緊張。
關于子線長度的一點認識
關于子線的長度,是沒有統一標準的,一方面是各人的習慣,另一方面是考慮其它綜合因素,才能決定子線的長度,而往往我們在垂釣之前,是無法準確的判斷出所有因素,因此灑需要我們多問,勤觀察,多了解各方面信稍,才能正確的選擇漂,線,餌,竿,等.
長子線的優點,餌的擺幅較大,魚的吃口好,距鉛墜較遠,隱蔽性好,同時不易斷,缺點是信號傳導損耗大,且傳導較慢.
短子線的優點,傳導迅速,到位快且準確,信號最大,缺點隱蔽性不好,信號有時過多,判斷不易準確.
1.春釣鯽魚,子線長度,20cm--25cm,因這時鯽魚越冬后,剛開始索餌,膽小但貪食,聚魚較慢,卻對活食較為敏感,在這個長度子線擺幅較大,上下鉤餌與子線間在落底前有個自然夾魚,便于魚口的吸入,故中魚率較高,適用釣法為搓餌釣底,及搓餌釣接口等.
2.夏初釣鯽,子線長度15cm--20cmm,因這時鯽魚吃口極好,只要把漂調準確,中魚率很高,且有一定速度.適用搓餌釣底或拉餌釣底.
3,拉餌釣鯽,子線長度10--12cm,這時主要考慮魚的密度高,追求速度,適用釣法拉餌釣浮<中上層為主>.
4.懸墜跑鉛釣鯽,子線長度5--8cm,為了增強信號傳導及靈敏度,這時一定要采用短子線.
5.釣鯉,子線長度20--30cm,因鯉魚體較大,警惕性高,采用長子線可有效降低魚體碰線等假信號,同時中魚后,還可提高子線強度.
6.滑口釣鯽,子線長度18--20cm,這時即可避開一些假信號,同時靈敏度又不至于太低.
7.釣草,子線長度25--30cm,與釣鯉相同.
8.釣鰱,子線長度25--50cm,道理很簡單,大家可以談一談.
還有很多情況下的子線不同長度的用法,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如深水底層釣快鯽,
淺談腦線的長度
腦線的長度問題很有些說道。其實質是一個鉤、漂、墜三者在之間的和理組合問題,組合是否合理直接影想到釣獲量。
腦線的長度與墜的大小、施釣水域和所釣魚種有直接的關系。一般來講,腦線越短,浮漂的反應就越靈敏,但腦線過短,魚在吃餌時嘴很容易碰到墜子,魚兒往往因為異物的出現使吞食費勁而離去;如若腦線過長,浮漂的靈敏性就會受到影想,從而導致提竿時機的貽誤。那么,到底腦線多長才合適呢?回答這個問題只能是四個字-----區別對待。
在靜水水域施釣,由于沒有水流沖擊,魚吃餌的動作叫輕、較平穩,又因為靜水垂釣一般采用細漂和輕墜,所以,為了提高浮漂反應的靈敏度,腦線則宜短(應墜子很小,腦線雖短一般也不會引起魚的警覺);在小水面垂釣鯽魚等小型魚,墜子宜小,腦線宜短;在清澈見底的淺水域垂釣,腦線宜長點;在渾濁的水域垂釣,腦線宜短點;在江河中垂釣,流速越高,腦線越應加長些。
從季節上講,在初春和深秋垂釣,腦線宜短;在夏秋之季垂釣,腦線宜長;在平坦無障礙的水域垂釣,腦線宜長;在有雜草或障礙物垂釣,腦線宜短;用素餌釣,腦線宜短(只有這樣浮漂反應才能靈敏),而用葷餌釣,腦線則長一點有利。此外,魚的密度高或個體大時,魚吃餌時往往會搶食,故腦線應長些。反之則應短點。
至于腦線長度具體到多長、多短才為適宜,各地水域環境千差萬別,釣法各有千秋,加之各有各的習慣,因此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也沒有必要強求一律。
不過,通常采用的長度范圍,還是客觀存在的,這就是8---25cm。腦線最短不要短于8厘米最長不要超過25厘米。腦線的粗細應隨主線而定,一般比主線細(0.2---0.5號)左右為宜。這樣,一但大魚上鉤,魚的拉力超過主線所能承受的極限時,能起到丟卒保車的作用。腦線的軟硬各有優缺點,硬腦線挺拔,有一定支撐力,餌鉤落入水底后,不容易埋入淤泥和落入石縫、水草之中。缺點是碰上利齒的大魚,有被咬斷的危險;軟腦線不容易被魚咬斷,且有魚上當的功能,但不適于水底不平和有暗草、雜物的水域。還有一個缺點是傳導性能不如硬腦線,浮漂反應略顯得遲鈍。
子線的長度
關于子線長短的優缺點及冬釣子線長度的思考關于子線長度的爭論由來已久,包括大師們在內都不一樣。但釣魚無常理,子線長或短都有其的道理,以下試簡述之。
首先談一下子線長短的主要優缺點:
短子線:
優點:1、靈敏 2、餌到位快
缺點:1、提竿不中魚(容易過靈) 2、誘魚效果差 3、距鉛皮座近,子線彎曲度一般較小,魚不敢吃
長子線:n
優點:1、穩健 2、子線擺動大、誘魚好 3、距鉛皮座遠,子線彎曲度一般較大,魚敢吃
缺點:1、矛魚多(信號傳導損失大,容易過鈍)
冬釣的最大特點是魚輕口,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滑口魚一般包括輕口,但輕口魚不一定包括滑口。如果冬天在水庫、野塘、粗放混養塘釣,原本生口的魚也會輕口,而冬釣大棚的魚,由于反復釣放,就是滑口魚,加上冬天會更加輕口。
如果是冬釣是在水庫、野塘、粗放混養塘,也就是對象魚是生口魚但天冷而輕口,建議采用短子線,主要三點理由:
1、生口魚,不太在乎餌距鉛皮座的距離
2、冬天誘魚效果很難體現,以人找魚為主(小雜魚不論)
3、靈敏,這是最重要的
如果是冬釣是在大棚,也就是對象魚是滑口魚但天冷愈加輕口,建議采用長子線,理由不再論述。
那究竟多少長短為長子線或短子線呢,這里試總結一下:
短子線:n
正常釣鯽魚:20cm(小鯽魚10-15cm)
正常釣混養:25cm-30cm
冬釣鯽魚:10-15cm
長子線:n
正常釣鯽魚:25cm-30cm
正常釣混養:35cm-40cm
冬釣鯽魚:25cm-30cm
另外格外強調一點,長子線的調標應偏靈,因為長子線本身就是偏鈍的(子線彎曲度大、信號傳導損失多);短子線調標應偏鈍,因為短子線本身就是偏靈的,講到具體調目釣目上,長子線可釣高釣低,例如調6釣3等(11目硬尾標);短子線可釣低釣低,例如調3釣3、調3釣4等(11目硬尾標)。
手竿正確的遛魚方法.
有經驗的釣手.會在中魚一瞬間判斷出魚體大小.如手感很強,是大魚,此時絕不能掄起手臂使勁揚竿,即使大魚來不及掙扎,也可能將魚嘴拉豁,甚至釣起一圈魚唇,嚴重時可能斷線折竿.正確的方法是用大臂帶動小臂,用手腕爆發力將魚鉤剌入魚唇,遛魚時降低身體重心,下壓竿柄,將魚竿稍稍繃成弧型.繃緊后并不能一味死繃.而應趁魚未掙扎時迅速向后方發力.而當魚用力掙扎時,適當松竿,做到"收而不緊,松而輕繃".然后慢慢將魚從水底遛于水的中上面,但切忌急于將魚拉出水面,防止魚見光后,見到完全陌生景象,極度恐慌,猛發力甩頭,待魚掙扎三四個回合,漸漸乏力后,便可適當提魚頭出水,令其"嗆水".這是制服大魚的有效辦法,一般大魚,魚頭出水二三次,掙扎力量便大大減弱了.最后一步,留心抄魚階段,防止大魚殺個"回馬槍".抄魚時,先將網頭沒于水中,逐漸放松釣竿,將注意力集中于抄網中,拖動網頭.將網頭與網柄呈直線,豎起提到岸上,切忌從魚尾處抄魚,切忌魚進入抄網后,雙手端握手柄抬魚入護,為避免斷線跑魚,手竿搏大魚時,可以在竿柄處加上安全防護措施,如"失手繩",享受別樣的遛魚情趣.
最后提醒釣友:做個文明時尚的釣魚人,釣到小魚,母魚一定要放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子孫后代有魚可釣,才能確保在燦爛的垂釣時光中,年復一年,周而復始中享受垂綸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