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最新韩剧,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专区,久久精品国产大片免费观看,宝宝断奶后老公又吃了两年

搜索

15283

主題

重裝徒步露營入門不完全指南

[復制鏈接] 查看:8523 | 回復:16
發表于 2025-3-11 16:03 1 只看該作者 | 倒序瀏覽

目錄:

前言
1 重裝徒步的定義
2 重裝徒步的分類
2.1 從行程目的:挑戰性徒步、休閑賞景徒步、腐敗徒步
2.2 從路線性質:常規路線徒步,探路徒步,探險徒步
2.3 從路線海拔高度:低海拔徒步、高海拔徒步、極高海拔徒步
2.4 從路線長度:短距離徒步 ( < 50km)、長距離徒步 ( < 200m)、超長距離徒步 ( > 200km)
2.5 從團隊人數:單兵重裝、小團隊(2-6人)、大團隊(7-13)、大部隊(13人以上)
3 重裝徒步的重要條件
3.1 體能
3.1.1 徒步相關的體能
3.1.2 平時有擼鐵健身鍛煉體能習慣的
3.1.3 從其它戶外運動轉過來玩徒步的
3.1.4 平時有各種運動習慣鍛煉體能的
3.1.5 純爬山
3.1.6 負重能力、平衡能力等
3.2 經驗技術
3.2.1 收集路線信息,規劃行程做攻略的能力
3.2.2 裝備裝包技巧,背包背負系統調節方法
3.2.3 營地的選擇及帳篷搭建、收帳技巧
3.2.4 登山杖使用技巧
3.2.5 重裝行進技巧
3.2.6 過各種地形的能力
3.2.7 山徑研判,看地圖,看軌跡,找路跡的能力,使用導航軟件的經驗及技巧
3.2.8 智能手表看軌跡導航的能力
3.2.9 看天氣預報
3.2.10 爐頭、氣罐、戶外廚具的使用及戶外廚藝
3.2.11 徒步食物的準備經驗
3.2.12 帳內煮食注意事項
3.2.13 涉及外線,規劃大交通出行的經驗
3.2.14 帶隊能力
3.2.15 醫藥包的配置,口服藥的合理服用,掌握急救技術
3.2.16 遇上惡劣天氣的應對措施
3.2.17 獨立下撒能力
3.2.18 各位來分享補充~
3.3 裝備
3.4 心性
3.5 關于輕量化
4 重裝徒步的裝備
4.1 裝備分類
4.2 購買要點
4.2.1 背包
4.2.2 肩包
4.2.3 防雨罩
4.2.4 重裝徒步鞋
4.2.5 越野鞋
4.2.6 登山杖
4.2.7 護腿
4.2.8 護踝
4.2.9 冰爪
4.2.10 帳篷
4.2.11 睡袋
4.2.12 睡墊
4.2.13 防護保暖
4.2.14 雨具
4.2.15 充電寶
4.2.16 太陽能板
4.2.17 頭燈
4.2.18 智能手表
4.2.19 對講機
4.2.20 北斗海聊等衛星通訊設備
4.2.21 墨鏡、凡士林、唇膏、濕巾
4.2.22 急救毯
4.2.23 爐頭
4.2.24 廚具
4.3 個人裝備配置
5 重裝徒步路線的選擇
5.1 循序漸進
5.2 如何確定路線難度
5.2.1 強度
5.2.2 難度
5.2.3 天氣
5.2.4 溫度
5.2.5 海拔
5.2.6 補給情況
5.3 廣州周邊重裝路線推薦
6 怎樣做攻略
6.1 收集軌跡
6.2 收集路線信息
6.2.1 軌跡上的圖片、標注信息
6.2.2 咨詢之前走過這條路線的山友
6.2.3 兩步路或8264的相關游記
6.2.4 衛星地圖等各種戶外地圖
6.3 拼合規劃軌跡,標注信息點
6.4 攻略表格,劃分每天行程
7 無痕山野
8 參加AA重裝活動

正文:

前言

重裝徒步是辛苦的,你要背著二三十斤,甚至四十斤以上的裝備物資,走得精疲力盡,沒法洗澡,忍受炎熱,抵御寒冷,經歷狂風暴雨。那既然是辛苦的,我們為啥要苦哈哈的找虐?那必定是在徒步中,能感受到快樂,并大于辛苦,沖淡辛苦,從而讓你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上山找虐又找樂。

再問你一句,你是為了什么而徒步的?是為了徒步而徒步嗎,為了社交而徒步?為了鍛煉,身體健康而徒步?為了山上的風景而徒步?為了舒緩生活中的壓力而徒步?我認為,徒步也是要個理由的,有一個目標給你完成,才能收獲快樂,你走的每一步都有回報。這是出發的原動力,支撐你走得更久更遠,到最后,徒步就成了一種生活方式。譬如我,就是為了徒步而徒步,只要在路上,就感受到快樂,無關風景與人。


身體在地獄,眼睛在天堂,歡笑人間,說的就是重裝徒步,重裝徒步極大的延長拓展了你的徒步生命。但是重裝也是一個大深坑,投入的金錢,比玩輕裝多得去了,裝備是成倍數的多起來,同時還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時間,琢磨學習徒步技巧,時間都是兩天一夜以上,來回的大交通費用等。所以對于在猶豫要不要進入重裝領域的山友,我的建議是,不要玩重裝。。∪绻朐囈幌逻m不適合,剛巧有朋友可以借你裝備,那就先借來體驗后,再決定,不要急著入手裝備,畢竟掛咸魚也還是會折價的。

由于本文是一段時間里想到什么就寫什么的,知識點可能會有點雜亂,我盡量安排得系統一點,并且也肯定還有我不知道的知識點,甚至我寫的也可能存在錯誤,大家請指正,一起討論。知識點的來源有些是山友告訴我的經驗、觀察山友的做法學到的、看戶外博主爬山徒步視頻學到的經驗、看一些徒步的書籍、自己的實踐總結等……


2人 評分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于 2025-3-11 16:03 2 只看該作者
  1 重裝徒步的定義

一般我們說輕裝、重裝,那其中的區別是什么。重裝就是背得重嗎?相對地,重裝是比輕裝背得重,輕裝一般是走一天的路線,或多天每晚住宿的路線,徒步時只帶簡單的裝備和少量一天左右的食物。而重裝也不是背得重就是重裝,應該至少有以下3個條件。
● 兩天一夜以上的野外露營徒步行程
● 帶有能提供安穩睡眠環境的庇護所及維持生命的保暖裝備
● 能維持自身整個行程的食物及工具
知道了重裝徒步的定義,大家就不會太過著重于“重”字了,一定要背個30斤,40斤,50斤...才叫重裝,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重裝也區別于荒野求生,我們不是去野外做野人,地作床天作被,在野外我們也能享受到安全的住處,可口的食物,更可以觀察自然界中那些稍縱即逝,永不會重復出現的美妙畫景,近距離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不是圈外人認為的苦哈哈找虐。ps:如果你覺得苦,那可能你不適合戶外。

發表于 2025-3-11 16:04 3 只看該作者
2 重裝徒步的分類


重裝徒步其實沒有必要做什么分類,只是讓大家對重裝徒步有更全面的認識,入門時有目標地選擇,所以這里從我自身的認識上,做一些分類。

2.1 從行程目的:挑戰性徒步、休閑賞景徒步、腐敗徒步。這個分類是對路線的定位,將決定你要怎么走這條路線,做些什么準備,并且一定要自己懂得判斷路線難度,自己的體能和路線難度是否匹配,之前走完成的路線中有沒接近的?自己才清楚自己,而不是聽別人的,看所謂的3星、4星、5星難度等級來判斷。挑戰性徒步就是為了完成某一條有挑戰性的路線,甚至現時自身的體能未必能達到完成路線的條件,簡單來說,就是虐,這種模式下要化身為行走的機器。一旦確定是有挑戰性的路線,那請做好挑戰的準備,拉練體能,合理配置裝備,挑選好的團隊,準備下撤路線等以避免走線中發生意外。比如我初次上船的羅布線,前兩個月走各種上帽峰山的路線拉練,還重裝兩天豬帽牛線適應,那時候上船是要很謹慎的。為了準備第一次高原線貢嘎大環線,十登豬鳳豬4800米爬升、老虎頭陡坡6000米爬升的爬坡拉練,再48H重裝從徑百公里,對應的裝備從11月份就開始準備,以及詳細的路線攻略,才敢去體驗第一次高原線。面對挑戰,請做好準備,如果可以,請做更多準備,山一直在那里,而命只有一條;休閑賞景和腐敗有時會結合,但也未必每次休閑徒步都會腐敗,休閑賞景對個人判斷當時路線的天氣有較大的能力要求,判斷有好天氣,時間上也是景色最好的時機,并不容易達成,每天的徒步行程也安排得比較輕松,看到好的景點有充足的時間拍照賞玩;腐敗的側重點是吃和社交,需要大廚在隊伍里,可能走三公里就到營地,靜等日落,晚上大餐,一群好友談天說地,分享戶外經歷,探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鉆研我從哪里來,我要去哪里爬山,爬山為了什么的深刻道理,嗯嗯,我們腐敗是有深刻意義的。



2.2 從路線性質:常規路線徒步,探路徒步,探險徒步。常規路線就是有明顯路跡,路況良好,或者是熱門的路線;探路性質即規劃的路線網上能找到的軌跡不多,少有人走,情況不明,可能存在需要開路拱路,路況惡劣,甚至沒有路跡的情況,網站上也沒有多少游記信息,需要親自走過才能清楚路線情況;探險性質就是為開辟新路線,在沒有軌跡指引,只能靠經驗,地圖等一些工具下探索路線情況后,再來規劃新的路線,風險最大。

2.3 從路線海拔高度:低海拔徒步、高海拔徒步、極高海拔徒步。這個分類主要是考慮高原反應,隨著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氧氣越少,體能也就越弱,所以海拔越高的路線,難度也高。但在路況上,高海拔并不就比低海拔復雜,難度大,甚至有些高海拔路線的路況,比低海拔的路線還簡單,比如貢嘎大環線,就是一路在谷線爬升上到最高埡口,就一直下去了,不過這也分季節,冬春季,大雪覆蓋下,路跡不明,自然路況也會變復雜,夏天雨季,路面泥濘不堪,秋季天氣穩定,路況就十分巴適。而有些低海拔也會地形復雜,在山脊爬N個深V陡坡,草長得比人高,所以路況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按海拔高低而論。但就風險來說,的確和海拔高低成正比,高反是可以出人命的,而海拔越高,溫度越低,垂直高原氣候更為復雜,大雪、狂風、暴雨、低溫等惡劣天氣遇上的幾率更高。所以走高海拔路線,一定要慎之又慎,除了收集基本的路況信息,還要了解當時季節氣候特性下的路況變化。附上海拔高度分級及其高度指標,分列如下 : 低海拔 ( < 1000m)、中海拔 (1000~2000m )、亞高海拔 ( 2000~4000m )、高海拔 ( 4000~6000m )和極高海拔 ( > 6000m)。



2.4 從路線長度:短距離徒步 ( < 50km)、長距離徒步 ( < 200km)、超長距離徒步 ( > 200km),這個分類大家參考一下就行啦,可能每個人的觀點都不同。短距離一般是我們在低中海拔一個周末兩天(或三天)可以走完的路線,長距離的大概10天以內可以完成,至于10天以上的,那就超長距離吧,畢竟我們聽說的超長距離徒步徑都是幾百上千KM的,比如我國的大橫斷近2200千米,可惜太多段開發不成熟,可接近性不好;北美美國三大超長距離徒步徑:大陸分水嶺步道 (CDT) 4990公里、阿巴拉契亞山脈步道(AT)3525公里、太平洋山脊步道(PCT) 4265 公里;北美加拿大:橫貫加拿大步道 (TCT) 23000公里;亞洲尼泊爾:大喜馬拉雅山步道(GHT)1750公里;南美洲智利、阿根廷:大巴塔哥尼亞步道3057公里;歐洲德國南北步道3582公里,歐洲西班牙朝圣之路等。



2.5 從團隊人數:單兵重裝、小團隊(2-6人)、大團隊(7-13)、大部隊(13人以上),一般重裝徒步都是團隊出行,既是出于考慮到風險因素,還有出行成本,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單兵重裝對個人能力要求比較高,需要自己做行程攻略,全方位考慮徒步事宜,徒步中只能靠自己,一旦發生意外可能叫天不應叫地不靈,風險系數高,不建議單兵重裝。但相對于團隊出行,自由度高,路線選擇靈活,可隨時按當前情況更改路線或下撤,并且更能鍛煉個人能力,收獲經驗,單兵重裝可謂最能考驗人了。不過團隊出行也是有風險的,特別團隊里沒有熟人的話,比如前不久五一貢嘎大環線4600海拔山友遇難事件,但凡有個隊友幫助一下,煮個熱水,喝點葡萄糖,都可能挽回一條生命。既然選擇了團隊出行,就要有團隊的作風,一起安全出山,相互協助,有余力之下幫助其TA隊友,參加團隊前,先評估自己的能力能否跟上領隊規劃的行程,不拖團隊后腿,如實在跟不上,及時下撤。有包容性不小氣、有一技之長、守時、樂于分享、服從團隊決定等團隊出行的基本素質,都要了解一下。我這里所說的團隊都是AA隊,找AA隊的途徑,從靠譜程度做個排名,熟人約 > 戶外群相熟群友約 > 兩步路同城約 > 兩步路全國約 > 8264約 > 小紅書約,以前領隊開貼招人有個說法,隊里相熟的人占8成,2成是不熟悉的人,大家相互了解,相互幫助,安全系數比較高,也比較好玩。除了隊員選團隊,領隊也要選隊員,篩選合格的隊員,其能力要符合路線難度,體能不能相差太大,這是對其TA隊員負責,畢竟大家的時間、出行成本都不容易,都想完成行程,看到美景,玩得開心,而不是糟心一片。

發表于 2025-3-11 16:04 4 只看該作者
3 重裝徒步的重要條件


徒步三要素:體能、經驗技術、裝備,這個總結得自臺灣徒步博主Hiker CP,我再加上一個要素:心性。毫無疑問,體能是基礎,決定了你能走多大強度的路線,而經驗技術能讓你走得更遠更久更安全,甚至隨著年齡增長,體能的自然下降,經驗技術可能會變得比體能更重要。體能與經驗缺一不可,而裝備更不用說,硬性指標之一,而心性則是關乎你能不能堅持下去。6-18今天看朋友圈,鳳凰山大哥完成了人生中第九條世界十大徒步路線--加拿大西海岸步道,一個七十多歲的前輩重裝完成,我不羨慕那些走得多快多狠的人,我羨慕的是能走得久的人,堅持熱愛,身體健康,腿腳利索。

3.1 體能,是登山最重要的部分,確保你在山上能持續行進,撤退,照顧自己,甚至照顧隊友,背負裝備。也是團隊收人的硬性指標,有選擇當然更偏向收體能好的人,現在兩步路上的領隊,有些要看你的實走軌跡,以此來判斷你的體能是否合適。畢竟經驗什么的看不出來,但是體能還是可以判斷得了,或問與你一起徒步過的人。至于怎么鍛煉徒步的體能,這里只提供一些思路,總結一下我交流過的,或者我知道的一些山友的經歷,提供幾個方向給大家參考。

3.1.1 徒步相關的體能:肌肉力量、柔軟度、肌耐力、心肺功能。

——以上圖片截圖自《登山完全圖解Q&A 》

3.1.2 平時有擼鐵健身鍛煉體能習慣的,加上周末爬山,代表人物:開樂石、胡楊Poplar。TA們由于上肢也有鍛煉,核心強,所以背負能力也比較強,手臂有力,可以善用登山杖分擔腿部的壓力。

3.1.3 從其它戶外運動轉過來玩徒步的,比如騎行、越野跑,代表人物:VV他爹、咔咔,這兩個都是騎行,爬坡不能停,像裝了發條一樣。而越野跑和徒步更是相近,很多大佬兩種都玩。由于其之前在其它運動中就已經鍛煉有很好的體能,特別和腿相關肌肉,轉到徒步,也能輕易上手。

3.1.4 平時有各種運動習慣鍛煉體能的,主要與腿相關的運動,比如跑步、跳繩,代表人物:滿哥、老鄧、追風Leo等,這些運動都比較容易上手,場地不限,作為保持體能,甚至增強體能的補充運動方式。不過,注意合理科學的運動,保護膝蓋。這類應該是大部分人的選擇了吧,我之前是純爬山,后來才加上平時跑步保持體能,避免長時間不爬山體能下降,現在有意加強跑步訓練,增強體能。

3.1.5 純爬山,基本只通過爬山來鍛煉體能,逐漸增加路線的強度、難度,達到增強體能的目的,并且這個過程也鍛煉到徒步技巧,學習經驗,代表人物:生哥、水貴,嗯...其實不是很知道他們平時有沒有跑步。

3.1.6 負重能力、平衡能力等,一般體重重的人,負重能力也大,一般舒適背負重量為體重的四分之一,極限背負重量為體重的三分之一。那有沒有可能突破這個極限,是可能的,但不建議去突破,最好是能減重就減重。要專門鍛煉負重能力,一般是為走長線做準備,在之前兩個月,可以走些重裝路線適應,而最劃算的方法是走市內線負重拉練,不用過夜,一天完成,隨時可進行;蛘咂綍r用一兩個小時背負重物在公園等平地鍛煉負重能力,如同散步一樣,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無論那種方法,都要循序漸進,不可一上來就背負超過自己極限的重量,從20斤逐漸增加重量,讓肌肉、內臟一步步適應,這是一個需要長期累積才有效果的事情。

發表于 2025-3-11 16:04 5 只看該作者
  3.2 經驗技術,是衡量戶外實力的軟指標,經驗來自實踐總結,獲取的途徑有與其TA山友交流,學習別人的經驗,自己實際徒步應用技巧后總結啦,一些徒步博主的經驗分享啦,社交平臺上山友的分享啦。如今網絡信息太多,對于網上的信息,各位要懂得自我判斷,適合別人的經驗操作,未必適合你,要結合自身的情況,經過自己的思考實踐后才接納。而我更推薦面對面和山友交流經驗,別人實際的講解,適用的場景,都是寶貴的經驗,戶外人也樂于分享。在前幾年,戶外徒步還沒有現在這么火,所以經驗分享主要還是靠老帶新,初期我的大部分知識來源于跟過的領隊,和集體伙食時大家的聊天分享。你所收集到的信息,都要再經過你的實際徒步中操作,才能轉為你的東西。

一般我們會認為走了很多路線,走過有難度路線的人會比較厲害,一般這么認為也沒錯,畢竟體能確實是可以的,但是和經驗技術就沒有必然正相關關系了。一個團隊里,能夠鍛煉到戶外能力的,一般是領隊、分隊領隊、負責收尾的(真正給安排收尾的人一般是團隊里實力前三的人)、可以協助領隊幫助其TA隊友的人。而只會跟著別人走,甚至要靠別人協助的,并不能收獲太多經驗,能完成路線,更多的是靠團隊的力量,這一類人,我直覺覺得其徒步生涯不會長,一個其不是真熱愛,二是沒有其TA人帶走不下去,或者體驗感會很差。能有收獲的,多是有心人,細心觀察其TA隊友在遇到問題時,是怎樣操作的,一些做法中,就蘊含著別人的經驗,遇上難點時,也能提出自己的建議,在團隊中發揮一定作用。每個人都要找到自己的一技之長,特別在AA團隊里,有人負責找路帶路開路,有人負責做攻略,有人負責集體伙食,有人負責收尾,有人負責拍照,有人負責寫游記,有人負責無人機拍攝等。

而最能鍛煉戶外能力的無疑是單兵重裝,行程前要靠自己做攻略,收集信息,規劃行程,準備物資,行進中要獨自面對各種未知,自己判斷,自理生活,忍受孤獨,提高膽量,時刻在思考。不過風險相對也是高,出事了沒人救援甚至沒人知道,埋骨于某個無人知曉之地,所以,選擇單兵,需得慎之又慎,對自己負責,對父母負責,對社會負責。但是,面對危機最好的方法就是強大自身,個人能力的提升才是安全最大保障!即使有團隊,若團隊不齊心,遇到危險,該遇難還是要遇難,那這樣,就強大自身,讓危險不會出現吧。

當然這些比較偏野路子的,有條件的,可以參加一些戶外講座,或者參加天登協會之類開辦的培訓,比較規范化的知識傳授。

以下是想到的一些需掌握的重裝徒步經驗技術,有些我會寫一下,有些可以在網上找到一大把來學習。

3.2.1 收集路線信息,規劃行程做攻略的能力,下面會有一節專門說我做攻略的方法。

3.2.2 裝備裝包技巧,背包背負系統調節方法。比如帳篷的裝包,可以一體式收納放一個位置,也可以把帳桿、內外帳分開放不同位置,避免背包重量不平衡。更多技巧,請自己找視頻教程觀看...

3.2.3 營地的選擇及帳篷搭建、收帳技巧,營地要避風,避開落石,避開低洼地,避免太近河邊,最好是開闊,平坦,風景好,水源近。熟練掌握自己帳篷的搭建方法,是最基本的能力要求,第一次徒步露營前,在家里先熟悉一下,不要在山上再研究怎么搭建。要研究自己帳篷怎么在雨中搭建,思路順序是先搭外帳再搭內帳,避免先上內帳給淋濕,自立帳用地布和帳桿就可以先撐起來外帳,再人到里面把內帳套上?礌I地的主風向,帳篷豎著的那面對著主風向,不要橫著那面對著主風向,避免被吹破吹倒。非自立帳就要研究一下怎么先搭好外帳,對搭帳篷能力有一定要求。還有打地釘,拉風繩,一般情況下這沒啥要求,但是在大風大雨下雪等惡劣環境就特別重要了,很多時候帳篷被弄壞,是搭建得不好,小部分是帳篷質量原因。拉風繩最好掌握一些相關的繩結,比如營釘結、稱人節、活結,用地釘尖拉緊風繩后再45度插入土里,就是緊繃的狀態,不用后面調整風繩的長度。高海拔由于有凍土,拔地釘前用一點點熱水澆一下,就很容易拔出來了。潮濕環境注意拉風繩把內外帳分離,避免凝露滲進內帳,通風窗一定要開。新手收帳篷比較喜歡按帳篷剛買回來那樣整齊折好,再放進背包,沒必要這樣,直接揉成一團,一點一點塞進袋子就好(睡袋也是這樣塞,對于比較大的睡袋,塞進去后沒有力氣把里面的空氣擠出來,教你一個做法,坐在睡袋上面,繼續干其它事情,一會就可以用體重把空氣擠出來,再拉緊帶子就行,不然高海拔說不定收睡袋收出高反來),塞的順序注意按照后面搭帳篷用到的順序,比如沒下雨時一般先是帳桿和地布先撐起來,再到內帳,到外帳,塞的時候把外帳塞最里面,再到內帳,到地布,方便下次搭帳。

3.2.4 登山杖使用技巧,新手重裝一定要用登山杖,減輕腳的負擔,減輕膝蓋的壓力,延長徒步生命,保持平衡。除了一般認為在下坡時有用,其實在上坡時,懂得方法,也可以借助上肢的力量輔助上坡(你可以看成模仿四腳觸地的動物),手臂有力的山友更要發揮這個優勢,F在看一些視頻號,公眾號可以學到基本的使用方法(PS:也有一些示范是錯的,看多幾個教程,注意辨識學習),但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多用,多思考,多去體會,怎么協調手、杖、腳、身,輕裝徒步時就要練習使用了。

3.2.5 重裝行進技巧,重裝由于要背負重裝包,行進方式和輕裝有所區別,介紹一下我知道的,各自在實際中體會吧,重在實踐。感覺網上介紹重裝行進的視頻教程不多,各位可以找找。

剛開始徒步時,可以放慢速度,讓身體各部分逐漸預熱,10分鐘后再加快步伐。行進中最重要是穩,找穩定的踩點,每一步都要判斷后才下腳。而無論上坡、下坡、平路,都可以用登山杖輔助。上下坡時,每人之間至少間隔3米,有一定的緩沖距離,避免前面人滑倒滾落砸到后面的,或者被落石砸到,必要時,等前一個人走到安全位置,絕不會發生滾落情況,后面人才接著走,在這些位置,領隊特別要提醒隊友,并做出安全指示。

3.2.5.1 上坡:

1. 身體稍微前傾,但不要彎腰,保持重心在腳的中部,以增加上坡的穩定性。
2. 盡量使用全腳掌著地,這樣可以減少疲勞,并稍微外八的腳步,可以運用到大腿側面的肌肉幫助上坡。
3. 采用較小的步伐,能更好地控制重心,減少體力消耗。
4. 盡量保持勻速上坡,相匹配的均勻呼吸節奏,控制心率,避免突然加快速度,過度疲憊,大口喘氣。
5. 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節奏前進,不要盲目跟隨他人,以免拉爆。
6. “之”字走法,把陡坡拆成緩坡走。
7. 在斜坡休息盡量不要卸包休息,短時站著休息,用登山杖撐著背包底部,把背包撐起來,舒緩肩部壓力。
8. 主要用臀大肌發力上坡,股四頭肌只是輔助。

3.2.5.2 平路:
1. 在平穩的路面上可以適當加快步伐,加大步幅,提高行進效率,但保持勻速。
2. 走休息步,雙腿轉換間,后腿蹬直或者把前腿甩直再觸地,腳成一條直線,用骨頭支撐身體重量,讓肌肉在行進中稍微休息一下。這個有些說在上坡也這樣,可我覺得平地好點,上坡還要用股四頭肌把膝蓋拉直。
3. 背部挺直,雙肩放松,可以甩下腿,放松一下。
4. 長時間行走后,在平坦的地方休息,補充能量、水份,放松肌肉,恢復體力。

3.2.5.3 下坡:
1. 下坡時膝蓋保持微彎,利用腿部肌肉來緩沖下坡時的沖擊力,保護膝關節,同時壓低重心,維持身體穩定。
2. 用大腿行走,可多施一些力在腳趾上,先下前腳掌,再到腳跟,而小腿只起支撐作用。
3. 下坡過快容易失去控制,應控制速度,步幅不要太大,以免失去平衡,腳步輕盈,避免重踩。
4. 下坡時身體稍微后傾,使重心落在腳跟上,增加穩定性,防止身體前傾過度造成滑倒。
5. 能靠自己的裝備就不要抓樹、抓繩,登山杖是你最熟悉也最可靠的裝備,但樹是不是枯了,繩子是不是腐爛了,你難以判斷完全,一旦斷了,就失去平衡滾下去了,還會砸到下面的人。上下坡都是如此,這應該要特別注意。
6. 跌倒和滑落大部分都是發生在下坡,應集中精神,專心下坡。
7. 下坡時要特別注意觀察地面的狀況,如松散的石塊、濕滑的泥地等,選擇穩固的踩點落腳,借助登山杖,在前面形成一個穩固的支點,再落腳。做到眼明手快,判斷準確。
8. 側身下坡和正身下坡,根據路況靈活使用,側身下坡適合下滑坡,但下坡節奏慢一點,正身下坡適合路況好一點的坡,提升下坡速度。
9. 下坡前,系緊鞋帶,避免腳掌前移,腳趾頂住鞋頭,可能導致腳趾淤血,疼痛,當有痛感就會影響你的下坡效率,甚至分心導致滑倒摔倒。
10. 重裝徒步前把指甲剪了,避免指甲過長,下坡頂住導致淤血受傷,特別長陡坡很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如果長時間的徒步,可以考慮帶上指甲鉗。
以上給大家參考~

發表于 2025-3-11 16:04 6 只看該作者
3.2.6 過各種地形的能力,密灌木叢、倒樹、刺藤、密竹林、亂石坡、懸崖、海岸線、雪地、沙漠、瀑布、大石壁、河流激流、沼澤、杜鵑林等等,自然界中地形千萬種,我們也會遇到,過一些難度大的地形,就很考驗能力了。面對懸崖,我們是用繩索下去,還是找到路繞過去?倒樹密竹林這種地形對矮個子就友好,但是高個子就難受,而下亂石坡,大長腿就十分有優勢。一些容易迷路的地形,比如密樹林和過河交替N次的地形,你能不能找到正確的路。甚至在濕腳濕鞋的情況下,走較長距離的水泥路,你是否有辦法不讓腳起水泡。這是一個很大的命題,以我目前的累積也無法講得出,這個似乎走得多了,見識多種地形,累積自己的經驗。有一個前提是,你過地形必須以自身安全為前提,不可冒險,選擇安全性最高的方法。比如前不久浙江石人峽橫渡急流,兩人被激流沖倒身亡,就是過地形選擇了不好的過激流方式。


3.2.7 山徑研判,看地圖,看軌跡,找路跡的能力,使用導航軟件的經驗及技巧。這里請各位回憶高中地理知識,在地圖上,看等高線找出山脊、山谷、鞍部(西部叫埡口,新疆叫達坂)、陡崖、山頂。作為一名徒步人,看地圖、看軌跡、找路跡是最基本的能力,也是一項需要不斷學習提高的能力,如果極端一點地說,不會這項能力的人,是沒資格徒步的。在還沒有智能手機,沒有各種地圖軟件的時期,我們的前輩,只靠著紙質地圖,研判山徑,開發出路線,指示前進。而現在有地圖軟件的幫助,我們更方便容易了,還有其TA山友走過后上傳的軌跡可以做參考。多看多思考是鍛煉這項能力的關鍵,在團隊里,即使有領隊帶路,但是在一些關鍵路口,也要主動拿出手機看看判斷,而不是只靠著隊友來找。有些地方沒有信號,注意下載離線地圖,衛星地圖可以看到更多信息。推薦軟件:

兩步路:軌跡多,拆分合并編輯軌跡,可約伴,但是地圖不行,有些自帶圖源無法下載離線地圖,需要自己找圖源。

六只腳:以前挺多軌跡,但是現在好像沒啥人用了

奧維互動地圖:功能更好,也復雜,有一定的上手難度,可看3D地圖,下載離線地圖,要找好的圖源,想省事的話淘寶上買的十幾塊圖源終身使用

Locus Map:國外地圖軟件,Android,免費版的地圖也夠用了,但不能下載離線地圖,等高線10米精度,可依地圖上的OSM路網規劃路線生成軌跡,我做攻略時會參考,拆分合并編輯軌跡的操作熟練后,比兩步路方便,感覺它對軌跡糾偏后的數據比兩步路更準確一點,網上可找XX版
Locus Map編輯軌跡3個操作

1、刪除多余軌跡 2、替換某段軌跡 3、OSM路網規劃路線OsmAnd+:要開會員才有強大全面的功能,Android&IOS,可下載離線地圖、10米精度等高線,3D地圖,下載資源網絡有要求,功能和Locus Map差不多,但編輯軌跡的功能較差,網上可找XX版


Gaia GPS:要開會員才有強大全面的功能,Android&IOS,這款軟件的地圖是我使用過的軟件中最全面詳細的,各種各樣,但軟件操作不符合習慣,并且會員費比較貴,所以已棄用,不然其功能比Locus Map略好


發表于 2025-3-11 16:04 7 只看該作者
3.2.8 智能手表看軌跡導航的能力,除了用手機看軌跡導航,如果有智能手表作輔助,會更好。智能戶外手表的價格也是一個問題,個人自己考慮是否需要,比如只走常規休閑路線,不涉及惡劣天氣的,或者覺得手機就足夠了,那就沒必要購買智能手表。智能手表一般適用于多天徒步記錄軌跡導航、可能遇上惡劣天氣的行程,智能手表看軌跡方便,抬手即可,也比手機記錄軌跡更省電,但是屏幕小,顯示的信息也少,一般我用來看軌跡方向,找不復雜的路口也可以,但是類似三姐妹這種一直在開路的路線,就不大可用了,還是乖乖滴掏出手機看吧,手機地圖能顯示更多的信息,利于判斷。并且有偏航提示,不會走錯路太多,這樣也就對用來導航的軌跡質量有較大要求,需得研究路線,找到好的軌跡,甚至自己拼合軌跡,標注提示點來導航。對于剛使用的山友,需要花點心思摸索才能熟練使用。而遇到惡劣天氣,比如下雨、大風、低溫等情況下,掏手機很不方便、很艱難,甚至用不了,這時候智能手表的優勢就出來了,南方低海拔地區,下雨徒步,智能手表太有用了,至少先保證了不會走錯路,而手機在下雨時就用不上了,我就是在一次大雨中沒看手機軌跡走錯了一大段路后才決定購入智能手表......

3.2.9 看天氣預報,對路線的天氣有基本預期,雖然天氣變幻莫測,不一定準確,但也有一定的規律。并且在好天氣下才能看到好的風景,而一旦遇上惡劣天氣,不僅看不到好風景,甚至可能危機生命,特別高海拔的路線,變天下雪,真會出人命的。同時也關乎到你準備裝備,應對某些天氣的裝備,比如下雨下雪帶雨衣等雨具,下雪了要帶冰爪,更多的防曬裝備、墨鏡,低溫大風要帶厚防風保暖手套、厚襪子、厚帽子,按那段時間的溫度來帶睡袋等等。如果天氣太惡劣,有必要放棄行程,或改行程,山一直在那里。

3.2.10 爐頭、氣罐、戶外廚具的使用及戶外廚藝,這個是重裝徒步露營的一個基本能力,也是區別于輕裝的一個最大特征,涉及到了生存的問題。至于廚藝,不要求做得多好吃,只要你自己能吃得下就行。當然,大廚在戶外是相當受歡迎的~不瞞各位,我第一次重裝帶的是自嗨鍋,沒用上爐頭這些,后來購置了爐頭廚具,從煮泡面,到煮面條,到用飯盒煮出白米飯,臘腸飯,煮湯,煮粥,炒菜,再到怎樣迅速煮出食物,這樣一步步來的,那時就自己摸索,現在回想起來,難點不在廚藝,而在于思維的啟發,原來在戶外也可以用火煮出米飯(之前只會用電飯鍋…),還有各種食物準備,儲存的方法。所以,在徒步中不想啃壓縮餅干,干糧,吃泡面的,要吃好的(但要背得輕),就要沉下心來,鍛煉一下自己的戶外廚藝,找到適合自己的食物啦。

3.2.11 徒步食物的準備經驗。以下是之前寫的一篇帖子里的總結,雖然說的是高海拔,但低海拔路線也差不多。

3.2.12 帳內煮食注意事項,由于天氣(下雨大風低溫等)、營地限制,在帳篷內煮食又是一個必須掌握的技能,但這就會帶來安全隱患,比如最常見的燒帳篷,燒睡袋,燒羽絨服啊等等,嚴重的,還會一氧化碳中毒掛了。我們一般在門廳煮食,即內帳與外帳之間的位置,切忌直接在內帳里煮食,一個會搞臟帳篷,另一個就是太容易燒到東西了。所以在挑選帳篷時,建議買門廳在側面的帳篷,比門廳設計在前面的空間大,并且方便進出帳篷。這樣一般不會燒到內帳里的東西,就門廳的外帳要注意別燒著,這里有一個點火的小技巧,先把鍋放上爐頭,再開氣點火,避免了不知輕重把氣開大,點火后火苗竄得老高,燒到帳篷,還不浪費那一秒鐘放上鍋的燃料。一氧化碳中毒和通風有關系,多出現于高海拔,三季帳通風比四季帳好,一般不會出現這情況,但要注意如果下大雪把帳篷周邊都壓住了,底部不通風,也可能會出現。四季帳有雪裙,底部不通風,所以帳內煮食就要注意留有通風的地方。總之,帳內煮食都要小心,煮食時避免做其它會分心的事,煮食操作流程合理。

3.2.13 涉及外線,規劃大交通出行的經驗,省內或者周邊近一點的省,一般可以包車出行,交通就簡單很多,但是如果單兵出行,考慮到成本問題,就需要細想一下。可以高鐵+客車+打車或順風車,但相對包車的車費,一般會貴,畢竟本來包車AA車費,每人分攤車費,并且時間也用得多。比如廣東省內的線,白卡蓮銀或去羅坑那邊,打順風車去也是方便,但是回程打順風車會難一點,但是有的,或者聯系當地司機送到市區。而走外線更遠的地方,即考慮飛機機票了,畢竟能走的時間就那幾個大假期,大家都去,機票貴,錯峰出行則更為劃算。如果在外地包車,記得在車站抄多幾個司機號碼,比價一下,別給坑了,或者回程也多有臨時加價的坑人行為,或者找熟悉山友介紹司機,這樣起碼好一點,總之各位隨機應變,交通費也是玩重裝徒步的兩大支出之一。

3.2.14 帶隊能力,那些想開貼約伴,組織爬山的山友需要了解一下,既然你組織了活動,那就要有責任心,把團隊帶出去,也安全帶回來。一般AA活動是AA責任,AA職責,但實際上,領隊確實是要承擔更多。行前篩選隊員,制作路線攻略,聯系司機租車,甚至回答隊員的問題,行進中也要清楚各隊員的狀態,是否異常,是否勸跟不上的隊友下撤,收尾等。所以開貼要有一定的戶外經驗,能夠駕御相應難度的路線,一個好的領隊不容易做,所以如果你遇上了一個好的領隊,那記得跟緊TA,多參加活動,也能在TA身上學到東西。

3.2.15 醫藥包的配置,口服藥的合理服用,掌握急救技術。每個人都要配置自己的醫藥包,不能靠團隊領隊帶的醫藥包,也不要存在僥幸心理,覺得用不上,等到要用上時才發覺沒有,遲了,而也最好是用不上里面的東西。其實這一點我玩了兩三年也沒有配置,直到一次市內線拉練,有一個隊友出現中暑,才嚇得我馬上配置。并且個人口服藥要自備,原則上,團隊是不提供口服藥給隊員的,畢竟是吃進肚子里的,各人體質不同,不知道是否對藥物有過敏反應,如果因此出現生命危險,則難以理清責任,也是為了保護個人的原則。比如某些人對酒精敏感,而藿香正氣水里就含有酒精。以下一些常用外用內服藥物,按每次的行程需要,進行調整,口服藥還要掌握服用方法。

● 別針:刺破水泡、挑刺、固定繃帶等
● 風油精:清涼,止痛,驅風,止癢
● 消毒衛生棉繃帶、三角巾、探熱針、退熱貼:這些看路線調整,有些危險的路線,寧愿背重那么一點還是要帶,但大部分時候是用不上的,但也最好不要用上。
● 止血貼:創可貼、防水無菌敷貼(大小不同型號,除了受傷止血,由于防水并強力粘貼,也可以用來臨時補帳篷、睡袋之類的)
● 云南白藥氣霧劑:活血散瘀,消腫止痛。這個其實很少帶,相對重一點,但要是大部隊出行,建議領隊還是備一支以防意外。
● 碘伏消毒棒或雙氧水:消毒,我一般帶碘伏消毒棒,就帶幾根輕一點,大部隊出行就帶雙氧水。
● 萬花油:消腫散瘀,舒筋活絡止痛,用于治療跌打損傷,扭傷,輕度水火燙傷。我一般帶這個,小小的一瓶,不重,畢竟撞到石頭或者摔一下還是有的。
● 樟腦乳膏:用于蟲咬皮炎、皮膚瘙癢,比如毛毛蟲、毒螞蟻等咬過,有一定麻痹作用來止癢。
● 簡易蛇毒真空吸取器:低海拔會有蛇的路線,必帶,意外發生這能挽回一條性命,一般搭配季德勝蛇藥使用。
● 季德勝蛇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于毒蛇、毒蟲咬傷。
● 高錳酸鉀水溶片:放水里殺菌,凈化水質?磦人需要,如果習慣煮熱水喝,那就不用帶了,或者去的路線,水源確定比較干凈,自身腸胃可以喝過濾器過濾后的水,那也可以。
● 止瀉藥:喇叭牌正露丸、思密達正氣丸等,用于腸胃炎,急、慢性腹瀉。
● 感冒藥:建議買那種膠囊感冒藥,好攜帶并且比包裝的顆粒輕。
● 退燒藥: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何濟公阿咖酚散等,一片有多顆,每次剪幾顆帶去就行。
● 氯雷他定片:又叫開瑞坦,抗過敏藥,這個建議必帶三四顆,萬一不小心被毒蜂或者毒蟲等搞過敏了,就是救命的東西。親身經歷過,這一個小藥丸把隊友的過敏癥狀降了下來。
● 十滴水:健胃,驅風。用于傷暑引起的頭暈,惡心,腹痛,胃腸不適。
● 葡萄糖:迅速補充能量,高海拔必帶,高反喝下葡萄糖緩解一下。
3.2.16 遇上惡劣天氣的應對措施,這個其實我也沒啥經驗,該下撤就下撤,別逞強,山一直在的。這是個值得和山友探討的話題,以前很少談到這個,不遇上最好,但也要了解。徒步要留兩分力來應對可能的意外,不要一直猛走把體能耗盡,遇上惡劣天氣體能很重要,再就是經驗。
3.2.17 獨立下撒能力,這個要求是不是在很多約伴帖子上看到,但其實這個要求是不對的,正確的做法是建議三人或至少兩人結伴下撤,這是基于安全的考慮,下撤得更安全。一個人受傷了,起碼有一個人在旁邊照顧,一個人出去求救。但現實是,你的確會遇到要一個人下撤的可能,而因為一個人下撤出事的也不少,特別是在高海拔路線。畢竟每個人的假期都不容易,出行的交通費等,陪你下撤是要成本的,如果都是不熟悉的隊友,那出現這情況的概率更高。所以,前面講約伴的靠譜程度,同城的更好,有熟悉的山友更多,或者起碼間接認識,而來自全國各地的,素不相識,的確也難做到陪你下撤。獨立下撤能力就是你的徒步硬實力,沒有團隊下的戶外綜合能力,前面說的各種能力,所以,要找下機會,鍛煉一下自己的單兵能力。

3.2.18 各位來分享補充~

發表于 2025-3-11 16:04 8 只看該作者
  3.3 裝備,是必要的,不然就是荒野求生,合適的質量好的裝備是安全的保障,能讓你行走得更輕松,在野外過得舒適,你背的是一個家。后面會有專門的一節具體寫裝備~


3.4 心性,可能你在各大公眾號上會看過諸如徒步的好處,徒步人的心理特征等這些雞湯,那…我也來寫一下吧。理性爬山,或者叫要有怕死心理,當你怕死,又想走有難度的路線,想去看不一樣的風景,那就先鍛煉自己的體能吧,強大自身,我就是太怕死了,前兩年基本是在市內線拉練,而且不瞞你們,我第一次重裝路線是從化的通天蠟燭~黃金腦,再之后牛牯嶂環線,都是沒啥風險的路線,相對于現在第一次重裝就上船,上三虐的,弱爆了。所以又引申出不要爭強好勝,徒步不是競技性運動,用適合自己的節奏來走,別人1天走完,那我2天暫時走不了高海拔,那就走低海拔的嘛,也可以啊,也可以不用趕,拍拍照,看看景,休息一下。

獨立思維,我們徒步的地方是野外,很多時候,只能靠自己,再引申一下,不要無知,無知是罪,對路線評估不足,盲目自信上山,是對自己,對家人的不負責任?赡墁F在網絡媒體太發達了,信息太多太雜,讓人無從分辨,而關于徒步的一些錯誤信息,更是可能會引起事故,兼聽則明?赡軐τ诖笊駚碚f,那確實是有腿就行,或者其實人家在這條路線已經走過很多次,無比熟悉,真是有腿就行,但是對于一般徒步者,卻可能是地獄難度,要換位思考一下,路線難度評估都是要基于自身能力去評估的。


3.5 關于輕量化,輕量化的概念是相對于傳統重裝來說的,最直觀的體現就是背包重量的差別,傳統重裝的裝備通常較重,包括帳篷、睡袋、炊具、食物、刀具、繩索、衣物等全面的裝備,以確保在各種天氣和環境下的舒適度,由于裝備齊全,能夠提供較高的舒適度和安全性,適合長時間、復雜環境下的徒步。那為什么還要選擇輕量化重裝呢?由于負重較輕,同等體能下行進速度更快,也就能用更短的天數完成行程,也就減少了在戶外的風險,畢竟隨著天數的增加,體力消耗更多,遇到惡劣天氣的機會也變多,背的食物也多。背輕了,是為了節省體能,背得輕肯定比背得重更容易過技術地形,為了更快到達營地休息,恢復體能,留出更多時間看風景,以此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而背得重,體力消耗大,食物需求多,就要背更多食物,走得更慢,天數增加,體能得不到充足時間恢復,陷入惡性循環。此外還可以減少對身體的負荷,減緩膝蓋損傷等。

輕量化重裝要在保證安全性和相對舒適度的前提下,精簡裝備。舒適度可以妥協,但是安全性不可以妥協,舒適度可以看各人感受,在山上可以不用過得那么好,而安全性涉及生命,是一點也不可以妥協,該帶的應急裝備一點不能少,比如我雙頭燈、雙爐頭的配置不能少,300克的急救包等,保暖裝備只可以帶多,不能帶少。也因此,需要更高的經驗和技巧來應對野外環境,規劃行程,用有限的裝備在野外過得更安全、更舒適,輕量化重裝適合在天氣相對穩定,地貌環境變化不大,風險低一點的路線,所以,我不建議剛入門重裝徒步露營就直接輕量化,還是老老實實的從傳統重裝入門,學習經驗技巧,再來進行輕量化。

輕量化兩個層面,其一是[裝備],這最容易了解也最容易把控實現的,只要帶的裝備輕了,就達到輕量化的目的。少帶和替換是實現的兩種方式,比如折疊椅、藍牙音箱等一些提高舒適度的裝備可以不帶,只帶必要的裝備,一物多用,減少重復功能的裝備。雙人帳可以換成單人帳,擋風板可以換成鋁箔,帳篷地布可以用救生毯替代,鋼制鋁制廚具改為用鈦合金的,一體式爐頭替代分體式爐頭,醬油調料等用分裝瓶分裝,手機開飛行模式省電少帶一個充電寶,重的雨傘用更輕的替代,折疊椅用屁墊替代等等,不過這些裝備的替換都是要花錢的,這也是輕量化給人的一個印象,貴。√貏e在背包和庇護所睡眠系統這兩者上,越輕,價格越貴,但這三大件之二又是輕量化的重點。帳篷、睡袋、氣墊、爐頭這些裝備一開始就可以選較輕的,不用后面再買,浪費錢,但是背包不建議直接上輕量化背包,這類背包為了輕,采用XPAC、大力馬等比較輕的面料,耐操性比傳統背包差,沒有背負系統或背負系統很一般,背負重量有限制,背得重會很不舒服,一般最多背20斤左右,好一點的可以30斤,所以要先在其它裝備都輕下來后,才考慮輕量化背包。

其二是[輕量化思維],這個才是最重要的,需要經驗技巧的累積。輕量化是建立在信息對稱的基礎上,掌握了路線信息,才能合理配置裝備,對應路況帶對應的裝備,不帶用不到的裝備,譬如在一些較為成熟的路線,知道了氣溫,就可以帶相應溫標的睡袋,相應的保暖衣物。一些高原線可能只有一兩天的冰面路況,那就可以帶很輕的簡易冰爪(幾十克一百來克的那種);過河如果有橋,則可以不帶安全繩,而像新疆路線一般都沒有橋,則要考慮是否帶繩;知道沿路的補水點補給點情況,可以算好水量,只背夠到下一個補水點的水量,食物同樣如此,這樣也是實現了輕量化。開爐技巧上,也可以實現輕量化,可以不用太多廚具,譬如單兵時,我用鋁制飯盒就能煮好臘腸飯,再用鈦杯煮湯,也足夠了,山上不一定要炒菜,回到人間再大吃一頓,這樣廚具就帶少了,鈦杯建議買大容量的,500ml以上,一物多用,除了可以喝水蹭茶,也可以用來煮熱水煮湯。如果營地附近沒有水源,那可以不必到營地才煮食,在路上碰到有水源的地方,時間合適就可以開爐。三餐的配置也可以打破傳統的早餐晚餐開爐,午餐吃干糧的做法,早餐吃干糧直接開干,午餐找到水源地再開爐,可以并行進行長時間休息。早上經過一晚的休息,早餐開爐時間的休息無關輕重,但中午如果有一個多小時的休息,就可以滿血復活了。當然,這個要看路線信息而定,靈活選擇。

既然輕量化了,那是不是什么路線我都輕量化?那當然不是,如果走休閑腐敗路線,那就要選擇重量化,把舒適度拉滿,月亮椅,桌子都搞上,帶上十幾二十斤食物、酒。是的,選擇輕量化不代表沒有負重能力,輕量化是從傳統重裝過來的,負重能力也是要鍛煉的。輕量化不是你提升徒步能力的手段,而是增強實力的手段,更應該是一種錦上添花的作用。

以下是一個輕量化單攻實例,各位可以參考思索。

發表于 2025-3-11 16:04 9 只看該作者
4 重裝徒步的裝備


4.1 裝備分類,以下是按我的理解做的分類歸納



4.2 購買要點,簡單介紹一下我了解一些裝備的購買要點,本人能力有限,對裝備了解也不深,僅供參考。一些關鍵裝備的購買最好咨詢更多山友,找相熟悉的,或者在戶外群里問,但是由于每個人的使用情況,使用要求不同,使用體驗下來也不同,那些不談使用場景就推薦裝備的都要打個疑問號,聽多幾個人的使用感受,再結合自己的使用要求,理性判斷后再剁手,避免浪費錢。同時你也要明白,不可能一件裝備就滿足所有需求,同一類裝備要買多件也是有可能的,不過基本上也可以滿足大部分需求了。

4.2.1 背包:按徒步天數選擇背包容量,周末兩天線40L~50L可以了,5~10天線60L大概可以,10天以上70L以上,這是我實際體驗后總結,還要視乎你走什么路線,什么季節,單兵還是團隊,腐敗還是簡單餐食來綜合考慮;A裝備基本就那些,無非就夏季冬季略有不同,不會因天數有太大差別,隨天數增加的是食物,走的天數越多,食物占的體積越大。徒步背包最重要的是背負系統,由背板和腰帶組成,背板是背包的核心支撐結構,其主要功能是分散和傳遞負重。背板通常由堅固且輕便的材料制成,如鋁合金或碳纖維。背板的設計使其能夠貼合背部曲線,提供良好的支撐和穩定性,減少長時間背負帶來的不適感。通過背板,背包的重量可以均勻地分布在背部,減少對肩膀和脊柱的壓力。腰帶是連接背包和使用者腰部的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將背包的重量從肩部轉移到髖部,從而減輕肩膀的負擔。腰帶通過緊密貼合髖骨,將負重分散到下半身,使徒步者可以更輕松地攜帶重物。通常,容量越大,背負系統越好,拓展功能越多,則用料越多,重量也越重。記住一件事情,無論背包的背負系統有多好,但最終承受所有重量的還是你的雙腿,你的背負能力才是重點,要能駕御得了你的背包。

4.2.2 肩包:類似越野背包前面肩帶口袋的作用,傳統重裝包很少有,要另外購買裝上。這是個很好的功能,對講機、小瓶的水、零食等放在這,容易拿取。

4.2.3 防雨罩:防小雨,防臟,耗用品,其實沒必要買那些品牌的防雨罩,淘寶一大堆便宜好用的。

4.2.4 重裝徒步鞋:一般推薦中高幫的,防崴腳,防撲獸夾,防蛇。功能上呢,防滑是重點,耐磨的話,黃金大底、橡膠底一般都不會差,透氣的話就不要太苛求啦,重裝徒步鞋就是要保護好腳,GTX防水也是相對的,太大雨或者都淹過鞋了,還是會濕,鞋底硬這種硬傷就更不用說啦,只能找相對軟一點的,或者走多點路,習慣了,把你的腳底給踩出腳繭,不畏硬底。還要適合腳型啊,買大一碼啊,不然擠腳很容易起水泡,呃…鞋子認識不多,我也是大概大概的買,就不多說了。

4.2.5 越野鞋:越野鞋用來重裝也是近幾年的一個風潮,一般周末兩天線的低海拔都是可以的,多天數或者高海拔還是老老實實用重裝徒步鞋吧。其優點是輕,腳上輕1斤,相當于背包輕5斤,可以節省體力。

4.2.6 登山杖:購買樣式推薦:外扣>折疊>內扣,市面上還有一種T字杖,那種是健行杖。材質推薦:鋁合金>鋁合金和碳素混合>碳素,這是基于重裝需求的推薦,外扣比較穩定,不易壞,調節方便,但是收納長度比較長,不易收納;而內扣依靠膨脹螺栓擠壓的力固定,低溫下容易出錯,調節不靈;折疊杖可調節長度,收納后短,可放進背包,但穩定性依然不夠高,在我見過斷的登山杖,都是折疊的。鋁合金的堅固耐用,不易折斷,適合各種復雜地形,特別高海拔,亂石坡這些地形,強烈推薦鋁合金的,安全感高很多,并且價格便宜,但是相對碳素重量比較重,增加體力消耗;碳素重量輕,但是價格貴,相對鋁合金易脆裂、折斷。必須說的,不要用越野杖來重裝,重量輕是輕,那太細了,不適合重裝。使用不當是登山杖折斷的主要原因,登山杖的結構只能承受上下方向的力,如果施加左右方向的力,則容易折斷或者彎曲,一般發生在亂石坡、濕滑下坡路,捅進石縫,硬拉出來,還有我遇見的折斷都是在折疊杖上方第一節的連接處,所以我覺得是腕帶沒用好,用手掌拿著杖柄,莫些情境下會施加左右方向的力(杖尖著地,手拿杖柄往前推,類似在折彎木條這樣子),如果遵守用手掌虎口壓著腕帶的做法,把力傳到登山杖,可保證力是上下傳導的,減少登山杖折斷的幾率。至于價格品牌,豐儉由人,這是耗用品,會有折損,各自考慮,一般的品牌質量也是可以的,大品牌更有保障,可以使用的時間更長。

4.2.7 護腿:護腿一般是玩越野跑用的,用于擠壓小腿肌肉,提供支撐和提高穩定性,防止抽筋等,我們徒步中也可以用,但用的不多。我這里推薦的原因是其另一個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擠壓徒步后充血的大腿血液回流,防止靜脈曲張,從而加快小腿恢復,類似抬高腿睡覺的作用。到達營地戴三四小時,或者睡覺時戴,第二天還你美美小腿~

4.2.8 護踝:有段時間下坡容易崴腳,就買了這個來防護,畢竟要是在徒步中崴到腳,就代表著下撤。

4.2.9 冰爪:一般用于過冰面的路況,注意不是雪,是水結成冰的路面。平緩或坡度不大的冰面,用幾十塊錢的簡易冰爪就可以,比如冰雪武功山這種,甚至如果路線里這種路況很少,用的機會就一下下,但是又要背幾天的,可以買那種不到100克的極簡版。如果是爬雪山,或者坡度大的,還是要全齒冰爪。

4.2.10 帳篷:自立帳,自身帶有帳桿作為骨架把帳篷撐起來,穩定性好,抗風性也相對好,其搭建難度容易一些,并且對營地要求少,適合大多數扎營環境,臨時扎營比較好處理,但重量比塔帳重。塔帳,用一根或者兩根登山杖作為支撐,地釘風繩拉伸撐開形成空間,對搭建技術要求大,對營地有要求,不好在硬地、沙地等不易打地釘的地方扎營,抗風性相對差一點,通風性差,優點是重量輕。但是作為初入門的,我不建議入手塔帳,先從自立帳開始,經驗足了再玩塔帳。自立帳和塔帳都有不同的造型,主要影響抗風性和空間大小,比如魚脊帳,圓頂帳,A塔帳,金字塔等。三季帳和四季帳的區別是有無雪裙,南方低海拔地區一年四季都可以用三季帳,高海拔不是極端天氣也可適用,四季帳用在一些極端的環境。材質的選擇直接關系到防水性,耐磨性,抗撕裂性,外帳一般用尼龍,外面涂硅涂層防水,我們口頭上叫20D,15D,10D的材料,D數越多,越重,防水性越好,一般10D的防水也足夠,這也是帳篷輕量化的一個途徑。另一個就是現在各大國產品牌的帳篷已經很不錯,即使在國外也是占有一部分市場的,性價比很高,入門先推國產品牌。

4.2.11 睡袋:我們一般入手羽絨睡袋,樣式推薦木乃伊式,貼合人體形狀,腳部加厚補暖。羽絨主要看蓬松度和充絨量這兩個指標,也直接影響到價格,蓬松度推薦800FP以上,充裕量則看你去的路線溫度高低,這里可以參考睡袋溫標,一般女生會怕冷一點,在溫標的基礎上提高5-10度,畢竟熱你可以蓋一半,但是冷就真的沒辦法了。睡袋輕量化有一個思路,就是穿著你必帶的保暖衣物睡覺,睡袋即可以減去這一部分保暖衣物的重量,比如你本來要1000g充絨的,但是羽絨衣褲有300g了,那睡袋帶700g就夠了。也有另一個觀念,睡袋帶足夠,衣服作為應對天氣突然變冷的備用保暖。這樣就要自己考量,你對路線信息的把握程度,是否還有其它御寒的手段等等,來采用哪種配置。

4.2.12 睡墊:也是保暖系統里很重要的一環,由于羽絨主要靠蓬松之間的空氣保暖,當被壓住,保暖效果就大打折扣,有時會后背發涼。而睡墊的作用,不是保暖,而是防止身體產生的熱量流失到地面的能力,是一個絕緣作用,這也是R值的含義。R值越高,絕緣能力越好,鋁箔防潮墊不推薦寒冷地區使用,蛋巢的R值最高只有2(雖然現在有一些說有2.4、2.1,但差別不大,當成2的范圍),氣墊由于里面填充了化纖材料,R值可以做到很高,7.3的都有,當然,其價格也是隨之上升。蛋巢的缺點是體積大,不好收納,但是價格便宜,使用方便,并且穩定性強,即使破了也還有作用,如果第一次上雪線,我建議你還是帶上蛋巢,以后再按你的經驗及體驗,再選擇要不要。氣墊雖然R值高,但是一旦破了,就是一件廢物,沒有作用,漏氣后,晚上會被冷醒,穩定性不好,在雪線,這是很致命的一點,即使你相信這個品牌的質量,但是難保不會有不小心,或者意外,把氣墊弄破了,并且無論那個品牌,翻身時多多少少都會摩擦起聲音,吵到自己或者同伴。至于重量,蛋巢的比較固定,比高R值的氣墊輕一點,不過那一點重量換來那么多R值,其實相當劃算。氣墊的重量,即使國產品牌輕途,5.8R值的也可以做到600g左右,這完全滿足雪線的要求了。然后如果你不是土豪,可以按各種情況買相應的氣墊,那我建議你直接買R值5以上的。

4.2.13 防護保暖:首先上網了解三層穿衣法,軟殼、硬殼衣褲的概念。衣物又是戶外花錢的一個大支出, 并且不可能一個品類只買一件,一般都要多件,應對不同天氣。首先最外層的沖鋒衣褲,起防風防雨防雪的功能,相當于把人體和外界在一定程度上隔開。有些人說要硬殼的,有人說其實軟殼也可以了,這個沒有固定,看你的體驗。比如我主要在南方低海拔爬山,高海拔一年難有幾次,所以我覺得軟殼用處太少,即使冬天爬山,行進中也是熱,如果穿軟殼更熱,可調節的空間不多,如果作為去到營地保暖的話,不如帶羽絨,我就喜歡帶硬殼或者單沖,中間層依據溫度來調整厚薄。后來連褲子也換成硬殼褲,原因是我防雨是靠沖鋒衣褲,不帶雨衣,以前用軟殼褲,然后發現一旦軟殼褲被淋濕,第二天再穿回來太痛苦了,所以后來換成硬殼褲,濕了臟了可以擦干,里面的保暖褲可以換,并且重量上比帶兩天軟殼褲輕。如果是軟殼,上身一般速干衣+軟殼衣,如果冷就加中間保暖層,下雨要穿雨衣,相對的軟殼的防護功能會差點,褲子就一件軟殼褲,如果再冷就加打底褲,以我的體驗,負十幾度行進中穿一件保暖一點的軟殼褲也可以了。至于怎么配置,先按你自身所在城市的氣候特點來考慮,以及參考你身邊山友的做法,以及你的體質是怕冷的還是體溫比較高的,還有不要一來就上頂級,買那些大牌的,軟殼還是有很多小品牌也不錯,而且冬天平時穿很不錯。選購還要注意款式設計的細節,比如有沒腋下拉鏈;衣服口袋有沒上移,避開腰帶壓著,適合放取東西;帽子是否貼合頭部,不容易被風吹掉等。還要了解一下面料,更有針對性買到適合需求的,比如最著名的Gore-Tex面料,種類也很多,功能、價格都有很大區別,如下圖。

——截圖來自lucky卡卡“教你挑選GORE-TEX的衣服,以及區分各大型號功能”視頻

中間保暖層,按使用時狀態,分為靜態保暖、動態保暖,靜態保暖即是在營地時使用的,一般都推薦羽絨,衣褲衣褲、帽子、腳套等,這部分睡袋那里說過,可以作為睡眠系統里的保暖部分,并且其重量的確太有優勢了。羽絨品牌推薦國產的天石、君羽、華巍等,衣服價格比國外大牌有性價比,當然如果你有錢有渠道能搞到1000蓬松度的羽絨服,那就直接上頂配,這個不需要一步步測試,只要是高寒地區徒步,羽絨服是必備的。還有這里告誡一下,徒步行進中不要穿著羽絨服在最外層徒步,它的作用是保暖,防護功能還是交給沖鋒衣,而且也容易損壞。動態保暖即是行進中的保暖,行進中為什么不用羽絨?要多帶其它的?因為羽絨被打濕了就失去保暖作用了,并且不透氣,容易把汗水截留下來,徒步中即使是冬天,還是會有汗出來,特別爬坡時,而且對我來說穿羽絨行進,那會太熱了。動態保暖的材質一般是抓絨、P棉等人造合成纖維材料,即使打濕了也還有保暖作用,我們一般所說的棉服是P棉這類的材料,不是棉花哈。金標P棉性能上可以相當于650蓬的羽絨服(所以買羽絨要考慮蓬松度800以上的,不然不如棉服),各位購買先了解一下材料的性能再下手,知乎能幫到你。價格有很大的差異,大牌的金標P棉價格可以上千,也有小品牌的幾百塊,抓絨更便宜,豐儉由人,這我沒啥購買經驗,畢竟我薄的還用迪卡儂幾十塊的抓絨,厚的還是凱樂石三合一抓絨。

底層要透氣排汗抗菌抗臭,材質一般有羊毛和人造纖維,走長線推薦羊毛衣,抗菌抗臭,還有一定保暖作用,這樣就不用帶多件衣服。人造纖維就是我們一般說的速干衣,各品牌有各獨家的功能布料,價格相對羊毛便宜,各位看著自己的預算和需求來買。此外還有樣式的選擇,推薦立領拉鏈式的,拉鏈方便調節散熱。

4.2.14 雨具,常用雨具有雨衣、雨褲、雨裙、雨傘、雪套。重裝用的雨衣不推薦三合一雨衣,風大一點就能把魔術貼吹開,就不防雨了,低海拔用雨衣還有一個問題,由于這些雨衣一般使用不透氣的15D涂硅尼龍,對,就是帳篷外帳的材質,悶熱,所以會出現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還有個子矮的人,容易踩到雨衣。雨褲低海拔很少用,太悶熱了,如果買,請買全開側的雨褲,方便穿脫,不然只能在家里吃灰,別問我為什么知道!而高海拔一般穿沖鋒褲,所以雨褲應用不多。雨裙推薦低海拔使用,透氣不悶熱,但只能防腰到大腿的位置,其余上半身和小腿要搭配其它裝備使用,是一個系統的防水操作,比如沖鋒衣(皮膚衣)+雨裙+雪套+防水徒步鞋(防水襪+徒步鞋)。而且密灌木叢不宜使用,容易被撕破。雪套是防止雪灌進鞋里,高原雪線必備。在我徒步初期,是很排斥用雨傘的,因為我雙手要用登山杖,現在我則喜歡用了,低海拔太熱了,雨傘不僅遮雨,還翻曬,烈日下,防曬傘下的溫度可以減少5度,有風吹來可以最大程度的涼爽,但是只適用于開闊、無遮擋等路況好的路段。高海拔依天氣,也可以帶,F在市面上的輕量化防曬雨傘可以做到100g左右,但是抗風性差,這也是要考慮的一點,看路線是否合適帶,做出取舍。

4.2.15 充電寶,無論一天輕裝線還是多天重裝露營線,都是必帶的裝備,各品牌價格差異很大,質量也差別大。徒步用的我建議買好一點的,重量輕一點的,畢竟一旦出問題直接影響到很多關鍵裝備,手機、頭燈、智能手表,而高海拔還要考慮到低溫對充電寶的影響,有些質量一般的可能直接電量跳水用不了。低溫環境下,晚上睡覺都會把充電寶、手機、頭燈、無人機電池等電能設備放到睡袋里保暖。并且注意充電寶、電池之類上飛機要隨身攜帶,具體規定如下:



4.2.16 太陽能板,這個走5天線以上才建議帶上,并且要看天氣,要是雨季去大概率也用不上,其使用很受天氣影響。5天線帶2個20000充電寶給手機(開飛行模式),頭燈等一般夠用了,除非帶了其它很耗電的裝備,比如無人機電池、相機等。

4.2.17 頭燈,建議雙頭燈配置,不是怕沒電,而是怕壞,走夜路時頭燈那就是命啊,關系到路線走通的成敗,特別是單兵走山更要雙頭燈。主頭燈購買的第一考慮因素是續航時間,滿足行進需要的亮度前提下,可照明15小時及以上,是為了預防要走通宵夜路的可能,次之兼顧價格、重量。備用頭燈則續航時間要有6小時,盡量選擇輕的,畢竟正常來說都用不上,都是背著的,或者借給隊友。備用頭燈的頭帶可以拆下來,要用時用主頭燈的,又輕了十幾克。至于是內置電池式還是拆卸電池式,我建議內置電池式的,穩定,抗摔防水性相對好一點,拆卸電池式的優點是你可以帶多個高性能電池,理論上續航時間更長,上高海拔可以買那種抗低溫電池,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案。

4.2.18 智能手表,這不是必備裝備,不過現在用手表記軌跡的山友越來越多了,有導航功能的會更貴。續航時間長,定位準,導航界面清晰明了,操作方便,防止誤觸碰等,品牌推薦國產的高馳,性價比高,國外的佳明、頌拓,呃,戶外基本這三巨頭吧。

4.2.19 對講機,重量輕,續航時間長,無腦入小米吧

4.2.20 北斗海聊等衛星通訊設備,這類裝備我也還沒配置,走長線或者一些有風險,人跡罕至的路線,是必須要準備的。

4.2.21 墨鏡、凡士林、唇膏、濕巾,這些提高徒步體驗,防護身體的就不必多說啦。

4.2.22 急救毯,必帶,由于地毯型的急救毯有一定的穿戴技術,要先找視頻學一下,或者買雨衣型急救毯,穿的方便一點。

4.2.23 爐頭,戶外露營使用氣罐生火,不可使用明火,不小心放火燒山,會牢底坐穿。爐頭也是建議雙爐頭配置,怕突然壞了。徒步用的爐頭主要有一體式爐頭和分體式爐頭,對比重量,一體式比較輕,直接接到氣罐上使用,分體式爐頭用過氣管連接氣罐,底盤大,穩重,能用更大的廚具。如果單人使用,就買一體式爐頭,如果是集體腐敗,用分體式爐頭,按照行程目的選擇。高海拔路線用帶有穩壓器的爐頭,可以把氣罐用得更徹底,火氣力更猛,常用的一體式穩壓爐頭有SOD 310(火氣猛,難開小火,難控火),小火箭,柯曼火箭爐**-2F等,注意帶電子打火的不能帶上飛機。低海拔用的爐頭沒太大要求,淘寶幾十塊的也不錯,有品牌的有保障,備用爐頭推薦BRS-3000T,鈦材質,輕,3000米海拔以下都行。

4.2.24 廚具,主要說材質,徒步常用的是鋁合金、鈦合金。鋁合金的便宜,重量也可以接受,熱傳導性相對鈦合金均勻,煮食物不易焦,淘寶上一套廚具幾十塊就可以搞掂。鈦合金的優點是輕,一般可以做到鋁合金的一半重量,但價格貴,個別大品牌的更是死貴,并且熱傳導性快,用來煮食需要技術,不然很容易焦,如果在乎實用,不在乎品牌,淘寶上搜微瑕鈦杯之類的字眼。

發表于 2025-3-11 16:04 10 只看該作者
4.3 個人裝備配置,需要實際測試,經過一次次的實踐對比,得出適合自己的配置。最明顯的例子是睡眠系統里的保暖部分,即睡袋、蛋巢、防潮墊、氣墊等,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相同地方相同溫度下體感也不同,有人覺得冷有人覺得熱,比如同是冬天的貢嘎大環線4000米海拔,我用蛋巢+G1000睡袋剛剛好,而有人用蛋巢+Z1000還覺得冷。而初次重裝怎么帶睡袋?查詢露營地點的最低溫度,看睡袋溫標,帶比最低溫度再低5度的睡袋,熱總比冷好,熱了還可以拉開睡袋拉鏈,不全蓋住來解決,冷了就只能靠一身正氣來抗了,還整晚睡不著覺,影響第二天狀態,要是高海拔,甚至可能導致高反,危及生命,所以在保暖上面,不要吝嗇,那是保命的東西。


還有是帶蛋巢還是帶氣墊?我的建議是,低海拔低難度路線可以帶蛋巢、防潮墊,這種路線不至于危及生命,一步步的測試自己的抗寒能力,怕冷的,再購置氣墊。而第一次重裝高海拔路線,我的建議是蛋巢+氣墊或防潮+墊氣墊,單個或一起用都測試用一下,后面再按自己的體驗來做減法,比如夏天可以只帶蛋巢,或者冬天只帶氣墊或者蛋巢等。

還有營地的風大不大,潮不潮濕,海拔高不高等都會影響到體感溫度,這些在測試保暖裝備時也是要注意的點。

我本人是反對抄網上所謂分享的裝備清單,那是別人經過自己體驗才得出的配置,是符合他自己的需求,而未必符合你的需求。比如是很怕冷的人,帶了一個G1600,寧愿熱也不要冷,但其實你用G1000就夠了,照抄就會背負不必要的重量,但人家背負能力強,而你不一定可以。還有別人的經驗可以掌握,但你的經驗可能未必能駕御到。但參考別人的裝備還是可以的,看看是否有適合自己的裝備,或者看別人配置裝備的思路,作為一個打開新思路的途徑。

作為從輕裝過渡來的重裝小白,最先配置的無疑是背包,帳篷,再之后睡墊,睡袋,防護保暖裝備可不急,最好選在夏天低海拔地區開始你的第一次重裝露營,在山頂注意防風,在千米以上的山頂,即使夏天,晚上風吹過來也是很冷的。在之后,隨著你走更多路線,再逐漸增加戶外衣物。最后一個重點就是爐頭廚具了,我是吃過沒有人教的虧,第一個爐頭是火楓磐石536g,適合休閑腐敗,現在基本在家吃灰,第一個爐頭選一體式爐頭是不會后悔的,也便宜,如果喜歡分體式也要選重量200g左右的。廚具一般選鋁合金套鍋,便宜,試錯成本低,套鍋里面總有鍋適合使用,廚具要根據你做什么食物來配置,如果只是煮泡面,煮、吃一個鍋就可以,如果煮飯煮湯,那就要兩個鍋。最后是一些雜物工具,提高徒步舒適度,在一次次重裝露營中改進添置。每次重裝回來,總結一下,那些裝備一直呆在背包里沒用過,這些裝備里哪些是必備的,哪些是沒必要的,淘汰那些用不上的裝備。

最后,把你適應不同路線的裝備配置整理成一份表格,并打印出來,這樣在你參加一次活動收拾裝備時,只要按照相應的表格收拾,如按方抓藥,節省了思考帶什么裝備的時間,一些臨時行程也可以快遞收拾,這樣也可以避免漏帶裝備,節省了參加重裝活動的時間成本,至于為何打印出來則是這樣比打開電腦或者看手機更方便。當然你也可以把一些常用裝備整理放一起,直接拿走就行,帳篷、睡袋建議平時攤開掛起來保存,不要一直壓縮著,以延長使用時間,這些就要另外收拾一下。


你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登錄 | 注冊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弋阳县| 利川市| 南漳县| 周至县| 吐鲁番市| 广河县| 登封市| 深州市| 南涧| 蓝山县| 交城县| 广安市| 苏尼特左旗| 普定县| 湘潭市| 民乐县| 颍上县| 昭觉县| 永和县| 台前县| 靖州| 桑植县| 军事| 兴化市| 商丘市| 武隆县| 台北市| 奉贤区| 微山县| 小金县| 玛曲县| 江孜县| 沿河| 波密县| 衢州市| 陆丰市| 郁南县| 大埔区| 于田县| 乌什县| 阿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