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前言 ![]()
|
1 重裝徒步的定義 一般我們說輕裝、重裝,那其中的區別是什么。重裝就是背得重嗎?相對地,重裝是比輕裝背得重,輕裝一般是走一天的路線,或多天每晚住宿的路線,徒步時只帶簡單的裝備和少量一天左右的食物。而重裝也不是背得重就是重裝,應該至少有以下3個條件。 ● 兩天一夜以上的野外露營徒步行程 ● 帶有能提供安穩睡眠環境的庇護所及維持生命的保暖裝備 ● 能維持自身整個行程的食物及工具 知道了重裝徒步的定義,大家就不會太過著重于“重”字了,一定要背個30斤,40斤,50斤...才叫重裝,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重裝也區別于荒野求生,我們不是去野外做野人,地作床天作被,在野外我們也能享受到安全的住處,可口的食物,更可以觀察自然界中那些稍縱即逝,永不會重復出現的美妙畫景,近距離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不是圈外人認為的苦哈哈找虐。ps:如果你覺得苦,那可能你不適合戶外。 ![]() |
2 重裝徒步的分類
![]()
![]()
![]()
![]() |
3 重裝徒步的重要條件
![]() ![]() ![]() ![]() ——以上圖片截圖自《登山完全圖解Q&A 》 |
3.2 經驗技術,是衡量戶外實力的軟指標,經驗來自實踐總結,獲取的途徑有與其TA山友交流,學習別人的經驗,自己實際徒步應用技巧后總結啦,一些徒步博主的經驗分享啦,社交平臺上山友的分享啦。如今網絡信息太多,對于網上的信息,各位要懂得自我判斷,適合別人的經驗操作,未必適合你,要結合自身的情況,經過自己的思考實踐后才接納。而我更推薦面對面和山友交流經驗,別人實際的講解,適用的場景,都是寶貴的經驗,戶外人也樂于分享。在前幾年,戶外徒步還沒有現在這么火,所以經驗分享主要還是靠老帶新,初期我的大部分知識來源于跟過的領隊,和集體伙食時大家的聊天分享。你所收集到的信息,都要再經過你的實際徒步中操作,才能轉為你的東西。 一般我們會認為走了很多路線,走過有難度路線的人會比較厲害,一般這么認為也沒錯,畢竟體能確實是可以的,但是和經驗技術就沒有必然正相關關系了。一個團隊里,能夠鍛煉到戶外能力的,一般是領隊、分隊領隊、負責收尾的(真正給安排收尾的人一般是團隊里實力前三的人)、可以協助領隊幫助其TA隊友的人。而只會跟著別人走,甚至要靠別人協助的,并不能收獲太多經驗,能完成路線,更多的是靠團隊的力量,這一類人,我直覺覺得其徒步生涯不會長,一個其不是真熱愛,二是沒有其TA人帶走不下去,或者體驗感會很差。能有收獲的,多是有心人,細心觀察其TA隊友在遇到問題時,是怎樣操作的,一些做法中,就蘊含著別人的經驗,遇上難點時,也能提出自己的建議,在團隊中發揮一定作用。每個人都要找到自己的一技之長,特別在AA團隊里,有人負責找路帶路開路,有人負責做攻略,有人負責集體伙食,有人負責收尾,有人負責拍照,有人負責寫游記,有人負責無人機拍攝等。 而最能鍛煉戶外能力的無疑是單兵重裝,行程前要靠自己做攻略,收集信息,規劃行程,準備物資,行進中要獨自面對各種未知,自己判斷,自理生活,忍受孤獨,提高膽量,時刻在思考。不過風險相對也是高,出事了沒人救援甚至沒人知道,埋骨于某個無人知曉之地,所以,選擇單兵,需得慎之又慎,對自己負責,對父母負責,對社會負責。但是,面對危機最好的方法就是強大自身,個人能力的提升才是安全最大保障!即使有團隊,若團隊不齊心,遇到危險,該遇難還是要遇難,那這樣,就強大自身,讓危險不會出現吧。 當然這些比較偏野路子的,有條件的,可以參加一些戶外講座,或者參加天登協會之類開辦的培訓,比較規范化的知識傳授。 以下是想到的一些需掌握的重裝徒步經驗技術,有些我會寫一下,有些可以在網上找到一大把來學習。 3.2.1 收集路線信息,規劃行程做攻略的能力,下面會有一節專門說我做攻略的方法。 3.2.2 裝備裝包技巧,背包背負系統調節方法。比如帳篷的裝包,可以一體式收納放一個位置,也可以把帳桿、內外帳分開放不同位置,避免背包重量不平衡。更多技巧,請自己找視頻教程觀看... 3.2.3 營地的選擇及帳篷搭建、收帳技巧,營地要避風,避開落石,避開低洼地,避免太近河邊,最好是開闊,平坦,風景好,水源近。熟練掌握自己帳篷的搭建方法,是最基本的能力要求,第一次徒步露營前,在家里先熟悉一下,不要在山上再研究怎么搭建。要研究自己帳篷怎么在雨中搭建,思路順序是先搭外帳再搭內帳,避免先上內帳給淋濕,自立帳用地布和帳桿就可以先撐起來外帳,再人到里面把內帳套上?礌I地的主風向,帳篷豎著的那面對著主風向,不要橫著那面對著主風向,避免被吹破吹倒。非自立帳就要研究一下怎么先搭好外帳,對搭帳篷能力有一定要求。還有打地釘,拉風繩,一般情況下這沒啥要求,但是在大風大雨下雪等惡劣環境就特別重要了,很多時候帳篷被弄壞,是搭建得不好,小部分是帳篷質量原因。拉風繩最好掌握一些相關的繩結,比如營釘結、稱人節、活結,用地釘尖拉緊風繩后再45度插入土里,就是緊繃的狀態,不用后面調整風繩的長度。高海拔由于有凍土,拔地釘前用一點點熱水澆一下,就很容易拔出來了。潮濕環境注意拉風繩把內外帳分離,避免凝露滲進內帳,通風窗一定要開。新手收帳篷比較喜歡按帳篷剛買回來那樣整齊折好,再放進背包,沒必要這樣,直接揉成一團,一點一點塞進袋子就好(睡袋也是這樣塞,對于比較大的睡袋,塞進去后沒有力氣把里面的空氣擠出來,教你一個做法,坐在睡袋上面,繼續干其它事情,一會就可以用體重把空氣擠出來,再拉緊帶子就行,不然高海拔說不定收睡袋收出高反來),塞的順序注意按照后面搭帳篷用到的順序,比如沒下雨時一般先是帳桿和地布先撐起來,再到內帳,到外帳,塞的時候把外帳塞最里面,再到內帳,到地布,方便下次搭帳。 3.2.4 登山杖使用技巧,新手重裝一定要用登山杖,減輕腳的負擔,減輕膝蓋的壓力,延長徒步生命,保持平衡。除了一般認為在下坡時有用,其實在上坡時,懂得方法,也可以借助上肢的力量輔助上坡(你可以看成模仿四腳觸地的動物),手臂有力的山友更要發揮這個優勢,F在看一些視頻號,公眾號可以學到基本的使用方法(PS:也有一些示范是錯的,看多幾個教程,注意辨識學習),但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多用,多思考,多去體會,怎么協調手、杖、腳、身,輕裝徒步時就要練習使用了。 3.2.5 重裝行進技巧,重裝由于要背負重裝包,行進方式和輕裝有所區別,介紹一下我知道的,各自在實際中體會吧,重在實踐。感覺網上介紹重裝行進的視頻教程不多,各位可以找找。 剛開始徒步時,可以放慢速度,讓身體各部分逐漸預熱,10分鐘后再加快步伐。行進中最重要是穩,找穩定的踩點,每一步都要判斷后才下腳。而無論上坡、下坡、平路,都可以用登山杖輔助。上下坡時,每人之間至少間隔3米,有一定的緩沖距離,避免前面人滑倒滾落砸到后面的,或者被落石砸到,必要時,等前一個人走到安全位置,絕不會發生滾落情況,后面人才接著走,在這些位置,領隊特別要提醒隊友,并做出安全指示。 3.2.5.1 上坡: 1. 身體稍微前傾,但不要彎腰,保持重心在腳的中部,以增加上坡的穩定性。 2. 盡量使用全腳掌著地,這樣可以減少疲勞,并稍微外八的腳步,可以運用到大腿側面的肌肉幫助上坡。 3. 采用較小的步伐,能更好地控制重心,減少體力消耗。 4. 盡量保持勻速上坡,相匹配的均勻呼吸節奏,控制心率,避免突然加快速度,過度疲憊,大口喘氣。 5. 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節奏前進,不要盲目跟隨他人,以免拉爆。 6. “之”字走法,把陡坡拆成緩坡走。 7. 在斜坡休息盡量不要卸包休息,短時站著休息,用登山杖撐著背包底部,把背包撐起來,舒緩肩部壓力。 8. 主要用臀大肌發力上坡,股四頭肌只是輔助。 3.2.5.2 平路: 1. 在平穩的路面上可以適當加快步伐,加大步幅,提高行進效率,但保持勻速。 2. 走休息步,雙腿轉換間,后腿蹬直或者把前腿甩直再觸地,腳成一條直線,用骨頭支撐身體重量,讓肌肉在行進中稍微休息一下。這個有些說在上坡也這樣,可我覺得平地好點,上坡還要用股四頭肌把膝蓋拉直。 3. 背部挺直,雙肩放松,可以甩下腿,放松一下。 4. 長時間行走后,在平坦的地方休息,補充能量、水份,放松肌肉,恢復體力。 3.2.5.3 下坡: 1. 下坡時膝蓋保持微彎,利用腿部肌肉來緩沖下坡時的沖擊力,保護膝關節,同時壓低重心,維持身體穩定。 2. 用大腿行走,可多施一些力在腳趾上,先下前腳掌,再到腳跟,而小腿只起支撐作用。 3. 下坡過快容易失去控制,應控制速度,步幅不要太大,以免失去平衡,腳步輕盈,避免重踩。 4. 下坡時身體稍微后傾,使重心落在腳跟上,增加穩定性,防止身體前傾過度造成滑倒。 5. 能靠自己的裝備就不要抓樹、抓繩,登山杖是你最熟悉也最可靠的裝備,但樹是不是枯了,繩子是不是腐爛了,你難以判斷完全,一旦斷了,就失去平衡滾下去了,還會砸到下面的人。上下坡都是如此,這應該要特別注意。 6. 跌倒和滑落大部分都是發生在下坡,應集中精神,專心下坡。 7. 下坡時要特別注意觀察地面的狀況,如松散的石塊、濕滑的泥地等,選擇穩固的踩點落腳,借助登山杖,在前面形成一個穩固的支點,再落腳。做到眼明手快,判斷準確。 8. 側身下坡和正身下坡,根據路況靈活使用,側身下坡適合下滑坡,但下坡節奏慢一點,正身下坡適合路況好一點的坡,提升下坡速度。 9. 下坡前,系緊鞋帶,避免腳掌前移,腳趾頂住鞋頭,可能導致腳趾淤血,疼痛,當有痛感就會影響你的下坡效率,甚至分心導致滑倒摔倒。 10. 重裝徒步前把指甲剪了,避免指甲過長,下坡頂住導致淤血受傷,特別長陡坡很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如果長時間的徒步,可以考慮帶上指甲鉗。 以上給大家參考~ ![]() |
3.2.6 過各種地形的能力,密灌木叢、倒樹、刺藤、密竹林、亂石坡、懸崖、海岸線、雪地、沙漠、瀑布、大石壁、河流激流、沼澤、杜鵑林等等,自然界中地形千萬種,我們也會遇到,過一些難度大的地形,就很考驗能力了。面對懸崖,我們是用繩索下去,還是找到路繞過去?倒樹密竹林這種地形對矮個子就友好,但是高個子就難受,而下亂石坡,大長腿就十分有優勢。一些容易迷路的地形,比如密樹林和過河交替N次的地形,你能不能找到正確的路。甚至在濕腳濕鞋的情況下,走較長距離的水泥路,你是否有辦法不讓腳起水泡。這是一個很大的命題,以我目前的累積也無法講得出,這個似乎走得多了,見識多種地形,累積自己的經驗。有一個前提是,你過地形必須以自身安全為前提,不可冒險,選擇安全性最高的方法。比如前不久浙江石人峽橫渡急流,兩人被激流沖倒身亡,就是過地形選擇了不好的過激流方式。![]()
1、刪除多余軌跡 2、替換某段軌跡 3、OSM路網規劃路線OsmAnd+:要開會員才有強大全面的功能,Android&IOS,可下載離線地圖、10米精度等高線,3D地圖,下載資源網絡有要求,功能和Locus Map差不多,但編輯軌跡的功能較差,網上可找XX版
![]() |
3.2.8 智能手表看軌跡導航的能力,除了用手機看軌跡導航,如果有智能手表作輔助,會更好。智能戶外手表的價格也是一個問題,個人自己考慮是否需要,比如只走常規休閑路線,不涉及惡劣天氣的,或者覺得手機就足夠了,那就沒必要購買智能手表。智能手表一般適用于多天徒步記錄軌跡導航、可能遇上惡劣天氣的行程,智能手表看軌跡方便,抬手即可,也比手機記錄軌跡更省電,但是屏幕小,顯示的信息也少,一般我用來看軌跡方向,找不復雜的路口也可以,但是類似三姐妹這種一直在開路的路線,就不大可用了,還是乖乖滴掏出手機看吧,手機地圖能顯示更多的信息,利于判斷。并且有偏航提示,不會走錯路太多,這樣也就對用來導航的軌跡質量有較大要求,需得研究路線,找到好的軌跡,甚至自己拼合軌跡,標注提示點來導航。對于剛使用的山友,需要花點心思摸索才能熟練使用。而遇到惡劣天氣,比如下雨、大風、低溫等情況下,掏手機很不方便、很艱難,甚至用不了,這時候智能手表的優勢就出來了,南方低海拔地區,下雨徒步,智能手表太有用了,至少先保證了不會走錯路,而手機在下雨時就用不上了,我就是在一次大雨中沒看手機軌跡走錯了一大段路后才決定購入智能手表...... 3.2.9 看天氣預報,對路線的天氣有基本預期,雖然天氣變幻莫測,不一定準確,但也有一定的規律。并且在好天氣下才能看到好的風景,而一旦遇上惡劣天氣,不僅看不到好風景,甚至可能危機生命,特別高海拔的路線,變天下雪,真會出人命的。同時也關乎到你準備裝備,應對某些天氣的裝備,比如下雨下雪帶雨衣等雨具,下雪了要帶冰爪,更多的防曬裝備、墨鏡,低溫大風要帶厚防風保暖手套、厚襪子、厚帽子,按那段時間的溫度來帶睡袋等等。如果天氣太惡劣,有必要放棄行程,或改行程,山一直在那里。 3.2.10 爐頭、氣罐、戶外廚具的使用及戶外廚藝,這個是重裝徒步露營的一個基本能力,也是區別于輕裝的一個最大特征,涉及到了生存的問題。至于廚藝,不要求做得多好吃,只要你自己能吃得下就行。當然,大廚在戶外是相當受歡迎的~不瞞各位,我第一次重裝帶的是自嗨鍋,沒用上爐頭這些,后來購置了爐頭廚具,從煮泡面,到煮面條,到用飯盒煮出白米飯,臘腸飯,煮湯,煮粥,炒菜,再到怎樣迅速煮出食物,這樣一步步來的,那時就自己摸索,現在回想起來,難點不在廚藝,而在于思維的啟發,原來在戶外也可以用火煮出米飯(之前只會用電飯鍋…),還有各種食物準備,儲存的方法。所以,在徒步中不想啃壓縮餅干,干糧,吃泡面的,要吃好的(但要背得輕),就要沉下心來,鍛煉一下自己的戶外廚藝,找到適合自己的食物啦。 3.2.11 徒步食物的準備經驗。以下是之前寫的一篇帖子里的總結,雖然說的是高海拔,但低海拔路線也差不多。 ![]() ![]() ![]() ![]() 3.2.12 帳內煮食注意事項,由于天氣(下雨大風低溫等)、營地限制,在帳篷內煮食又是一個必須掌握的技能,但這就會帶來安全隱患,比如最常見的燒帳篷,燒睡袋,燒羽絨服啊等等,嚴重的,還會一氧化碳中毒掛了。我們一般在門廳煮食,即內帳與外帳之間的位置,切忌直接在內帳里煮食,一個會搞臟帳篷,另一個就是太容易燒到東西了。所以在挑選帳篷時,建議買門廳在側面的帳篷,比門廳設計在前面的空間大,并且方便進出帳篷。這樣一般不會燒到內帳里的東西,就門廳的外帳要注意別燒著,這里有一個點火的小技巧,先把鍋放上爐頭,再開氣點火,避免了不知輕重把氣開大,點火后火苗竄得老高,燒到帳篷,還不浪費那一秒鐘放上鍋的燃料。一氧化碳中毒和通風有關系,多出現于高海拔,三季帳通風比四季帳好,一般不會出現這情況,但要注意如果下大雪把帳篷周邊都壓住了,底部不通風,也可能會出現。四季帳有雪裙,底部不通風,所以帳內煮食就要注意留有通風的地方。總之,帳內煮食都要小心,煮食時避免做其它會分心的事,煮食操作流程合理。 |
3.3 裝備,是必要的,不然就是荒野求生,合適的質量好的裝備是安全的保障,能讓你行走得更輕松,在野外過得舒適,你背的是一個家。后面會有專門的一節具體寫裝備~![]()
![]()
![]() ![]() ![]() ![]() |
4 重裝徒步的裝備
![]()
![]() ![]() ![]() ——截圖來自lucky卡卡“教你挑選GORE-TEX的衣服,以及區分各大型號功能”視頻 ![]()
![]() |
4.3 個人裝備配置,需要實際測試,經過一次次的實踐對比,得出適合自己的配置。最明顯的例子是睡眠系統里的保暖部分,即睡袋、蛋巢、防潮墊、氣墊等,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相同地方相同溫度下體感也不同,有人覺得冷有人覺得熱,比如同是冬天的貢嘎大環線4000米海拔,我用蛋巢+G1000睡袋剛剛好,而有人用蛋巢+Z1000還覺得冷。而初次重裝怎么帶睡袋?查詢露營地點的最低溫度,看睡袋溫標,帶比最低溫度再低5度的睡袋,熱總比冷好,熱了還可以拉開睡袋拉鏈,不全蓋住來解決,冷了就只能靠一身正氣來抗了,還整晚睡不著覺,影響第二天狀態,要是高海拔,甚至可能導致高反,危及生命,所以在保暖上面,不要吝嗇,那是保命的東西。
![]() ![]() |